《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道场 >> 江苏 >>

苏州云岩寺

分享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占尽人间仙境一半,素以秀丽典雅而闻名的苏州,西临太湖,东枕长江,寒山夜泊,虎丘塔影,自古禅诗意境,水墨图画。以吴中第一名胜著称的苏州虎丘,位于城西北,原名海涌山。远古之时,这一带曾是宽阔的海湾,至今虎丘山上景点与海有关者颇多。虎丘山相对高度仅三十多米,周围二十余万平方米,佛寺沿小山而筑,将山包于殿宇之后,有“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之说,历来高僧辈出,文人雅士慕名而至。虎丘山景,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万景都会,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彻海浸云,终古湛湛,描尽虎丘万千气象。

  文殊显圣降白虎

  未入山间,便可望见隔河照壁上有四个大字“海涌流辉”。民间传说,海涌山中有虎占山为王,危害生灵。曾在寒山寺挂锡的寒山僧乃文殊菩萨的化身,其坐骑青狮恼于白虎作恶,趁文殊闭目养神之机,潜出山门,直扑虎踞之丘。虽降伏白虎,却已来不及返回佛门,青狮跌落于枫桥之南化作石山,最后一瞬还回头顾虎,因有,“狮子回头望虎丘”之俗语。被降服的白虎,也化成今天的虎丘。远视正山门为虎头,门前两井为双目,对称风墙为双耳,临河石阶为牙齿,断梁殿为咽喉,西山桥与东山桥为一伸一屈的虎扑,山为虎身,林木为毛,山顶斑驳的虎丘塔即老虎尾巴了。

  过海涌桥,进二山门,是著名的十四世纪元代建筑断梁殿。入殿仰望,可见中间主粱两段贺木拼接而成,故又名梁双殿。地方志载:“其如此构造者,系摹仿旧制。盖虎丘旧有梁双殿,传为古迹。宋淳熙中有僧凡庸,好修造,尽毁之,故古迹淹没。后人重新结构,拟恢复旧观,亦以双木接成殿梁,俗呼断梁殿,其用意只为保存古迹耳。”可知此殿为现存已不多的一座重要的江南元代木构殿宇。

  二山门后为登山道,路分两条。一条沿石径直上为千人石。千人石是一块由南向北倾斜的大盘石,宽广一千多平方米,中间两处突起的地方,高下如同切削,其上十分平坦,为别处所罕见。相传晋竺道生曾在此讲经说法,其下有千人列坐听讲经书。道生深入浅出阐明佛理,虎丘山上的石头也禁不住点头称是,是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现石壁上还有隶书“生公讲台”和“千人坐”等字,历来题咏无数。

  经石级五十三步(寓意善财五十三参),至平远堂、千手观音殿等到山顶到虎丘寺(云岩寺)。旧貌宏壮,计有千佛阁、转轮大藏殿、土地堂、水陆堂、罗汉堂、伽蓝堂等寺院,为东南一大名刹。惜其殿宇多已不存,整个仅存山下之断粱殿与山顶之虎丘塔。历代有许多著名高僧先后在此住持,宋以后为禅僧挂锡之处。临济禅宗十二世宋僧绍隆来此主事,一时众僧云集道声大扬,遂形成祥宗一支虎丘派。虎丘派以绍隆为祖,与以宋杲为祖之大慧派对立,影响不小。当时绍隆名传宇内外,曰本使者来华必到虎丘拜谒。绍隆坐化后建塔于虎丘之东山庙西松径后,塔前竖一石坊,俗称隆祖塔院。

  绍隆禅师有一次拜谒师父圆悟。“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圆悟并举起拳头猛喝,“还见什么?”绍隆答:“见。”圆悟道:“头上安头。”绍隆闻此言,豁然开朗,脱然契证。圆悟喝吐道:“见个什么!”绍隆说:“竹密不妨流水过。”师父圆悟频频领首,为徒弟的颖悟而欣慰。这与“拈花微笑”一样,借某种声音或形象而破执传心,两个意境相遇,灵光一闪,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虎丘塔位于全山风景之制高点,早巳成为古城苏州的象征。塔始建于十世纪末五代,建成于北宋初。塔八角七层,高四十七点五米,全砖砌,重约六千四百吨,仿木楼阁式。塔身施以平座、腰檐,每面有柱枋斗拱,用柱分成三间正中壁壶门,两侧隐作直楞窗。顶刹杆上已无刹件,仅存铁制覆钵。每层高宽内收,塔的轮廓成为微微膨出的弧线型。塔底层每边五点六五米,对径十三点六六米。外壁之内有回廊,塔心置方形小室。木梯设在回廊内,使塔心与外壁分开,这是宋塔中少见的形式。室内壁面粉塑着宋代待征的纹样,对研究古代装饰有相当价值。塔自建迄今屡加修葺,明末时开始向东北倾斜,一九七一年测量巳倾斜二点三五米,为中国的斜塔。千年逝去,王朝更迭,惟有虎丘塔依然巍巍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