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通往智慧、幸福,和谐、完满的路途中,一种学说、一种观念、或者一种宗教,如果能在其中注入一些成份、一点生机,那它本身则充满了启示和意义。禅正是这样。要获得禅的真谛,无论是智慧之获得,还是得到解脱之法,悟是始终贯穿其中的。
悟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直接把握。它区别于一般的借助于分析的思维方法对事物作出判断、推理,而是通过个体性的感受活动直接和外在事物本质沟通的一种思维方法。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我们亲身的体验,才可以对悟的境界有所了解。另一点是它的把握是整体性的,而非具体的、部分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从空间上来说,它无有边际,涵盖宇宙万象;从时间上,它不是指一天一时的点滴认识,而是人们借助经验,对事物本质联系的一种当下的领会认识。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也表现出禅悟的境界,有些人喝茶吃饭,意味深长、禅意浓浓,有些人则单调乏味、毫无禅乐。
有一个僧人在道悟手下学禅,但从未听到道悟的开示法语。一天,他问说:“我在大师手下已经很久,大师从未指示心要,这是为什么?”
道悟说:“你送茶来,我接;你送饭来,我吃;你行礼,我点头。怎么能说我没有给你指示心要呢?”
这个法师沉思不语。道悟又说:“你一思考,它就不在那里了。你应该一下子看见它,不用推理,不要犹豫。这即是直下便见,拟议即乖。”
这说明禅悟是个体性的感觉,而且是一种当下了悟的认识。它不是求知识的法门。知识的求得,1就是1,2就是2,有了1+2=3的知识我们就可以使用在生活的各个层面。这里根本的法则是1+2=3。而禅悟是超越知识之上的,它没有固定的法则可循。悟只是一种认识的方便之门。至于如何走进、进入此门,或者了解其中的意味,那只有靠自己,象喝进的水、冷暖自知。
一提起道,我们不由得想起中国的圣贤老子。老子是先秦时期,中国最富智慧的哲人,他学识渊博、超越生尘,是一位“不求名利的隐君子。”他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道德经》享誉全球。印度的禅传到中国,也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这里主要是和与禅接近的道家思想的融合。
“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问题,想在其中求得使人类得到永久平安的对策”(《禅宗与道家》P196)道家思想就是从此基础出发建立其学说的。这样禅佛之道与道家之道就有了共同的含义。
道在这里具有最高的境界意义。它既是理论层面的又是实际的运用。
在理论层面,在于发心求愿,获得最高的智慧,有了对世界本质的究竟把握,则可谓得道。而在实际层面,道是功夫,它是可以通化万物,即道可实际妙用。它可以是多面多体多层次的。有了道之境界,道在实际的运行中通达无碍,流顺畅通。
也正是悟道有了理论层面和实际工夫二个方面的含意,才使得禅在区别西方科学实证的层面有了实在的意义。
禅对世界的认知,并非停留在文字上面,而是付诸行动,靠一天天感悟的实际工夫。如果你没有进入水中,就永远无法感到游泳的妙道。你可想象“它是这样。”,“它不是这样”。但一旦你在水中如鱼般浮游,则“如如是也”。这其中“它是这样”,“它不是那样”的“有”和“无”之界限已打破,也就是“非有”“非无”之中道境界。进而得出事实“如是”之正觉了。
禅之中道是感受认知真理的方法。因为人们常常会主观地判断是非、邪正,而禅是让人们破除已定好的善恶,是非之说,超越二元对立,取之中道。中道非调和中庸,它是取之最如实,最与实在相吻合的解脱之道。那这种中道就非主观吗?前面说过取之中道非字相之意,而是来源于实证的习禅功夫所得。
中道思想方法体现在禅对一切二元对立面的认识上。它并不否认是非、善恶、邪正之分别。而是让人在具有二元分别对立的思想之时具有超越性的思维。即不二法。也即对世界万物获得一种如是如实的切中实际的思考。
换一个角度,在世间法中,取价值判断,有善有恶,在出世间法中,非善非恶。超越二法之上,则代表不二中道思想,亦善亦恶,非善非恶。
还有许多对立的二极,烦恼与无烦恼;有为与无为;净与不净等等。二极的对立分别如何取消?它是让人从万法实相的认识上,从心如虚空的心态上,穷尽法性,入一空境的根本究竟。也即获得了中道的思维方法。
铃木大拙在论述禅与日本的绘画艺术时说到:“我们可在万家繁兴的当中欣赏超然的清淡”。这在日本文化中称之为“佗”,实则为“安贫”或“固穷”。所谓“安贫”亦即不仰赖世间的事物——财富、权力,以及荣誉——但在内心上却有一种超越于时间和社会地位的最高价值之感。(《禅与艺术》P7)
安贫虽与中道不相干,这里却说出了禅的中道思想的实质,即超越性。这里的超越性已包含了善恶、邪正……,一切对立二端的学说,使人的思维提升,获得了一种较高的意义。
历代的哲学家都在“一”和“多”上大作文章,辩证的思维方法可以说是论述最好的。一中有多,多总归于一,而禅与此有很多的相似。禅的真理乃是“一在多中而多在一中”,或“一在多中而不失其为一,多在一中而不失其为多?周遍含容,一多无碍。”(《禅与艺术》P12)禅是运用具体的穿透法。告诉人们通向个人自主、自由的途径。
佛陀出世,围绕四周步行七步,站在大地说:“天上地上,唯我独尊”。它预示着一切种神的不存在,人在世上的独立自主的存在。
佛的产生是靠自觉自悟,一切众生成佛也复如是,靠自我修悟,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如果说禅也提供瞑想,那就是主张去看一切事物本来的样子,如乌鸦总是黑的,雪总是白的等。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瞑想,一般都是抽象的意义,即远离具体的人和事,把心集中在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命题上。禅的瞑想不是那样的瞑想。禅的瞑想是把自己彻底地投入具体的事物之中”(《禅者的思索》P15)在习禅的过程中,有许多具体的公案实例,代表了习禅者个人由迷达悟的如同桶底脱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