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菩萨的精神是始于确立菩提心,以至于刚毅坚忍、勇猛精进而持久不退的,是无法速成的,而发菩提的大愿心,正是转凡成圣,迈向诸佛菩萨世界的第一步!
四.菩萨道的实践──循序到永恒
有人说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是什么道理呢?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的经典,汗牛充栋,教理高深,对于宇宙人生的现象有精辟独到的阐发,有别于其它只能信仰不许怀疑的宗教,因此说它是哲学。但是佛教虽然如哲学一般具有严密的理论架构,却并不仅止于对形而上学的探究,而特重道德伦理的实践,因此说它是宗教。佛陀本身即是一个鲜明的注重道德实践的例子!因此他在证悟之后,一再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法要,希望众生自道德实践中,净化自己。当佛陀遇到外道提出形而上学的问题时,通常默而不答,譬如有名的“十四问难”即是如此,因为玄学上的思辨问题,只是文字戏论,无补于烦恼的解脱,无益于实际的人生!由此可知佛陀是十分重视实践的,佛教是一个重视躬身实践的宗教,也是充满伦理性质的哲学。更进一步地说,大乘菩萨道的实践,正是佛陀根本精神的实践!
那么,大乘菩萨道又当如何实践呢?我想,同我们求学一样,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前面说过,菩萨学园是由幼稚园而小学而中学而大学乃至于研究所,菩萨道的修行就是如此,由烦恼的凡夫而至四双八辈的阿罗汉而至断除烦恼习气的等觉菩萨,乃至于功德圆满的佛陀境地,也都有一定的次第的。而菩萨的境界也因实践功夫的深浅而有不同,就算是登地的菩萨,也还有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十地的分别。而且进入初地欢喜地的菩萨,方称为地上菩萨,在初地之前的为地前菩萨。地前菩萨要实践三十七道品方能离凡趋圣。
所谓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也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为调治恶行、长养善法,断除无明、庄严法身以进至菩提的资粮。这三十七道品为原始佛教以来即受重视的修行要目,即使修至十地的菩萨,仍要勤持不懈。除此之外,菩萨还要修持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其中,布施又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在行布施时,要持施者空、受者空、施物空等“三轮体空”的观想,不以自己为能施者,而泯除我执;不以对方为受我惠者,消除对待之心,心无挂碍,不求回报,不计多少,根除法执,才是真正的布施。其次,爱语是由慈悲的心肠中所流露出来的温和亲切的言语;法华经中曾赞歎龙女“慈念众生犹如赤子”,爱语好比慈母温柔慈爱的语言,能化暴戾为祥和,消弭纷争。菩萨若做到“口中无瞋出妙香”的境界,则是爱语的境界。其次,说到利行,利行是利益众生的行为,为大乘菩萨道所不可欠缺的德目,布施、爱语二者均是为了达成利行的实践功夫。而只要是利益众生之行,不论多少仍要去做。三国的刘备临终时,曾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遗言,佛陀也曾为眼睛盲了的弟子阿那律穿针补衣,因此,我们应当知道不积小善就无法成就大德,即使功德已经圆满的佛陀,也不舍弃小善啊。小善既不容忽视,更不用说是利生的大行了。其次,说到同事,所谓同事就是指设身处地以应身教化的方便,譬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而观机逗教,贪欲心重的就教化他行不净观,瞋恚心强的就引导他修慈悲观;对农夫就讲庄稼事,对妇人便说家常话,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精神是相通的。总之,这四种摄受众生法,是实践菩萨道必修的课目。
另外,在实践菩萨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即度化众生到涅槃彼岸的六种方法。其中布施、持戒、忍辱是利他的福德资粮,精进、禅定、般若三者则是自利的智能资粮。实践六度,便能福慧双修,通达诸法妙谛。关于布施,前面大致说过,这里要强调的是菩萨对众生施与财、法、无畏的布施波罗蜜时,必须富有“功成不居”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则与老子所说“己愈为人己愈有,己愈与人己愈多”的境界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布施到最后,反而会感到自己拥有的越多,乃至无所不有。至于持戒,可以对治恶业,有止恶的摄律仪戒、行善的摄善法戒、利他的饶益有情戒等三聚净戒。持戒波罗蜜首重存心。若是外面守戒如仪而内里存心不良,阳奉阴违,则不算是持戒;若是外行方便而内犹守戒,则仍不算是破戒。譬如六祖慧能,当他隐于山中与猎人同住时,吃的是肉边,菜然而无妨于他的修行。因此,持戒必须内外如一,无终食之间违“戒”,则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最初,持戒的人往往感到动辄触禁,等到积久成习,乃至从心所欲不踰矩时,已等于持戒的最高境界了。其次,说到忍辱波罗蜜,是对治瞋恚,安住身心的方法。行忍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阿含经中有不少这一类的故事。我们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韩信的忍胯下之辱,由于忍辱,激励他成为一代名将。又如越王勾践,为了复国而卧薪尝胆,其间,曾为了取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而尝粪使味,忍人之所不能忍,难怪他能再中兴复国!由此可以了解忍辱力量之大之不容轻视。菩萨在实践布施、持戒、忍辱三种波罗蜜之后,还要精进力行,不生退转之心,始能进至禅定,乃至彻悟而得般若波罗蜜,此时,欲成就无上菩提就非常容易了。
其次,所谓“十波罗蜜”是就前面所说十地修行的法门而言,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方便、愿、力、智等十种,前六者即是上面说过的六波罗蜜。方便,为菩萨上弘下化时的种种权巧施为。愿,则指菩萨于追求佛道时所发下的本愿,如普贤菩萨有十大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二大愿、文殊菩萨十八大愿、法藏菩萨的四十八大愿,此外,尚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弘誓愿,为菩萨的共同愿行。誓愿,使得菩萨充满力量、智能而实践菩萨道。
菩萨在二大阿僧只劫中,修持三十七道品、四摄法、六波罗蜜,乃至实践十波罗蜜,渐渐超凡入圣;自初发心的菩萨而至久发意的菩萨,而至阿鞞跋致不退转的菩萨,而一生补处的菩萨,并以一百劫庄严相好,三只圆满福慧,终而登上等觉佛地。因此,菩萨道的完成,实在不是一蹴可成的,必须循序渐进,并且内外如一经久不断的修持,才能一阶一阶地登升上去,其间每一阶段的完成,都将是永恒的喜悦!
今天,我们讲的是有关菩萨的宗教体验,有实际的例子,也有抽象的义理,大致是浅显的,为的是让各位容易了解而乐于去实践。由上面所说,我们知道要成为菩萨,说难不难,说容易也还不太容易,其中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菩萨也是凡人做的!只要我们能涵养慈悲的性情,发菩提心,学习菩萨坚忍无我的精神,修持六波罗蜜,有心成为菩萨,那么,你,就是菩萨了!因为能够实践菩萨之道的人,就是菩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