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社会学 >>

弘扬佛教传统道德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普仁法师

分享到:
普仁法师
普仁法师在做开示
  前不久胜利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全面部署,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谐社会”主题的提出,体现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潮流,是包括佛教徒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美好心愿。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决定》的重要精神,结合佛教教义和我市佛教界在近年来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做的实际工作,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佛教教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佛教的根本教义是引导佛教徒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源头活水和有力保障。佛教的根本五戒,尊重一切有情生命,不擅取他人财物,不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不说谎,不饮酒和使用毒品,警示世人从身、口、意三方面多做善行,远离恶行。
  佛教的诸多修持方法,无不孕含了丰富和谐内涵。如“四摄”法门:即“布施摄”,给他人所缺乏的财物与知识,予人信心和勇气;“爱语摄”,对他人的态度和语言祥和;“利行摄”,为他人和社会做有益的事情;“同事摄”,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生活相处中要融洽和睦。
  “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布施能够去除人的吝啬贪欲;持戒能克服人的不良生活习气,避免违法犯罪;忍辱能平息嗔恨争斗和暴力;精进能使人意志坚强积极进取;禅定能使人精神集中克制散乱;智慧能使人远离痴迷愚昧。在日常行为中间如能遵守这些为人处世的规则,人际关系自然也会因此而和谐,社会也会因此而安定。
  佛教徒共住要恪守“六和”原则,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和谐社会”必须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戒和同修”表明行为规范不仅是一种自觉地遵守,更应该积极地去实践种种善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和谐社会”必然是利益均衡的社会,“利和同均”是财富分配的原则。必须防范人性的堕落与自私,对利益作适当的调剂,扶危济困使弱势群体得到帮助。“和谐社会”必须提倡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见和同解”正是希望能够凝聚促进社会和谐 的多元的各阶层的合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当今社会的共同目标,这是“意和同悦”的表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必须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志同道合。“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三个方面,只有从“身和同住”的和合精神出发,世界才能共存并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一定是充满诚实、友爱的社会,“口和无诤”使人能够积极向善,趋向宁静、和平。“六和敬”的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生活规范,也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所在。另外,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八正道”,即“正见”,正确的人生观、方法论和世界观;“正思维”,正确的思想;“正语”,适宜的语言;“正业”,从事正当的职业;“正命”,正当合法的生活方式;“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方向和方法;“正念”,正经的意念;“正定”,正确的意志。莫不体现了“和谐”精神的实质。
  2006年4月13日至16日,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围绕“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主题,在浙江省杭州市和舟山市成功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第一次举办的大型国际宗教会议。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高僧大德和著名学者及知名人士应邀出席,共襄盛举。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是一个旨在促进和谐、推动和平的会议,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受到了联合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要发扬佛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的重要理念,争取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的愿景。通过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成功举办,一定会对弘扬佛教和谐精神内涵,促进佛教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我市佛教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履行佛教的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缔造和平繁荣的社会秩序做出贡献,是所有佛教徒的时代使命。
  根据对《决定》精神的学习领会,和弘扬佛教传统道德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思考,苏州市佛教协会团结带领全市佛教界同仁和广大信教群众,长期不懈地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政策法规学习 增强守法意识  推动社会和谐
  按照《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要求,我会组织寺院僧众深入学习《宗教事务条例》,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学习,把提高僧众,特别是佛协管理成员和寺院执事等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作为学习的重点来抓。使全体僧众的政策水平、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都有新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灵岩山寺以读报和请老师讲座的形式学习《条例》和相关政策,西园寺由法律顾问和律师为执事及僧众讲授,寒山寺通过邀请市宗局领导和相关教师等进行讲座。北塔报恩寺和各县、区佛协及寺院也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学习。大家都能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待《条例》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了法律观念。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从佛法角度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活动,引导广大信众以“八荣八耻”为道德轨范,构建和谐家庭,成就利他事业。
  (二)狠抓道风建设  凝聚信教群众  构建社会和谐
  优良的道风是道场的灵魂,也是凝聚广大信教群众的基础,我们始终把道风建设作为寺院建设与管理的重点来抓。灵岩山寺在会长明学大和尚的主持下,保持传统古朴道风,在僧众中提倡坚固信仰,严持戒律,树立了典范,吸引了大批信众前来朝山。西园寺通过深入开展“道风、家风、学风”三风建设活动,提出“一二三育人工程”。坚持一个原则,即坚持“以戒为师”为根本原则的道风建设,强化二项实践,即强化“以学导修、以修证学”为实践内容的学风建设,培养三类人才,即培养“弘法、修证、管理三类人才”为重点的家风建设。并要求僧众把佛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律仪生活中培养僧人形象,从禅定修行中增强信心道念,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知正见”的戒幢精神。三风建设的深化与戒幢精神的提出正式确立了西园寺发展理念与方针,指导着寺院的发展和取得不断的进步。寒山寺也根据自身特点,进一步完善有关道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吴中区包山寺道风、学风并举。如今大多数寺院都能保持传统道风和良好的僧人形象,为引导信众健康的宗教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道风建设,加强了僧团内部和谐,成为团结带领信教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刚一结束,苏州市佛教协会就积极传达了本次盛会的主题与精神,号召各区、县佛协及寺院深入领会,发菩提心,发挥佛教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灵岩山寺、西园寺、寒山寺等几大寺院分别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西园寺以此为主题专门出版了新一期《人世间》杂志,从各个角度讨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精神的传达为我市佛协的工作注入了动力,各寺院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三)深化僧伽教育  弘扬传统道德 促进社会和谐
  苏州佛教界长期以来形成了重视佛教教育的优良传统。灵岩山佛学院、戒幢佛学研究所、寒山书院等苏州知名佛教院所,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灵岩山佛学院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僧格的养成教育,培养爱国爱教的合格僧才。戒幢佛学研究所以造就僧才、研究佛学、弘扬佛法三大任务为使命,培养弘法、修证、管理三类人才,逐步成为我国培养高级佛教人才的教育基地之一。如今,研究所目前在读预科生及研究生四十余名,已经建立了教学部、研究部、弘法部、编辑部、网络部、图书馆六大部门。研究部近年来出版了《戒幢佛学论丛》、《戒幢佛学》等一系列学术专著及论文集。弘法部以青年知识分子为重点,开始形式多样的弘法普及工作。编辑部针对普通信众编辑出版了《人世间》、《人生佛教小丛书》等通俗书刊,广结法缘。网络部制作并发布了内容丰富的戒幢佛学教育网。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召开,戒幢佛学研究所有幸参与了《世界佛教论坛简讯》的编辑工作,得到了组委会的认可。寒山书院秉承“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的办学模式,促进学僧依止僧戒、融入僧团、养成僧格、成就僧才,养成学僧勤学、求真、崇善、净意的良好学风,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他,如吴中区包山寺与扬州大学的联合办学进行的有声有色,并成立包山诗社,昆山市华藏寺的僧伽培训班等,明显提高了僧众的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
  在办好僧伽教育的同时,各县、区佛协及各大寺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弘法活动。西园寺在居士中开展了以“探究佛法真谛,增进人生智慧,提升生命质量”为宗旨的修学活动,并开设了网络佛学进修班,透过网络弘扬佛法。寒山寺对信众的教育,以“发扬佛教优秀文化传统,提高青年居士队伍的素质,护持常住住持佛法”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北塔报恩寺定期举行讲经活动。灵岩山以及各县、区佛协及寺院也都组织开展了各项弘法活动。对提高信众素质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戒幢佛学研究所、寒山书院、包山寺等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弘法书刊,《人生佛教小丛书》、《人世间》、《认识菩提心》、《皈依修学手册》、《寒山寺》、《玉毫》、《包山诗钞》等,这些书刊的发行得到广大信众的喜爱,对促进和推动弘法事业使佛教传统道德深入人心,对稳定人心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开展弘法工作中,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内修与外弘,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关系和问题,根据广大青年佛学爱好者的特点,西园寺弘法部专门成立了“青年学佛社”,面向所有追求真理与智慧的青年朋友,给他们提供一个全面接触与深入了解佛教的机会。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近年来致力于菩提心的弘扬,努力发扬大乘佛教自利利人的精神,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提升了全体信众的综合素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戒幢佛学研究所正培育着越来越多的佛子,在人世间播下菩提种子,为社会的和谐、人心的净化贡献力量。
  开展法务活动不仅是寺院正法久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满足了广大信教群众的信仰需要。在主管部门和市佛协的指导下,各寺院开展了一系列法务活动,特别是市区几所重点寺院,除每年多次定期的传授八关斋戒、三皈依外,还在重要佛教节日举办各种大型法会活动,如寒山寺新年钟声活动,西园寺的春节烧头香和观音圣诞日等,都是万人以上的活动,市佛协在各项大中型法会中起到了良好的督促作用,始终把保障信众安全,保障寺院安全放在首位来抓,确保社会和谐安定。
  (四)组织各界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 构建和谐社会
  市佛协加强与国内外佛教团体的友好往来,同时促进苏州各县、区佛协的相互交流与学习。灵岩山寺以其“印祖道风”名扬海内外,在会长明学大和尚的住持下,保持了一贯的古朴道风,吸引了大批的朝山团观礼、学习,游客量逐年提高,其中不乏各界知名人士前来参观、朝拜。寒山寺是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2006年先后接待了越南国会代表团、日本京都市长升本先生、台湾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先生、日本前首相森喜郎先生等国内外重要人士。西园寺在作好接待工作的同时,特别加强了与知名高校、著名学者间的交流与往来,旨在提升寺院的文化品位,一年来先后接待了由苏州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国平教授陪同的台湾东吴大学图书馆馆长丁原基博士一行,清华大学史学泰斗李学勤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等。北塔报恩寺由于新恢复,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接待上也较频繁。通过这些友好往来与相互交流,使国内外界人士进一步了解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了解了苏州佛教界近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加强了苏州佛教与社会各界的友好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祖国统一,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开展慈善事业 关注弱势群体 促进社会和谐
  扶贫济困,回报社会,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在会长明学大和尚的领导下,2006年初,按往年惯例由主管部门和市佛协出面牵头组织一系列的春节扶贫慰问活动,共筹资金达30万元对苏州慈善总会、少数民族贫困户、孤寡老人等等进行慰问,为全年的慈善事业开了一个好头。会长明学大和尚自己一贯生活简朴,但在历次的慈善中总是慷慨解囊,树立了大家学习的榜样。寒山寺主办的慈善机构寒山慈善中心及其下设的慈善超市等对一大批贫困群众按月提供生活必需品的救济和帮助,为苏州地区乃至全国寺院的慈善工作提供了借鉴。西园寺、报恩寺及县区寺院一年来在慈善事业上也作了大量工作。慈善事业的开展充分体现了苏州佛教界的慈悲精神,提升了苏州佛教的国际形象,促进了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近年来苏州市佛教界正是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发掘、继承、弘扬佛教和谐文化的内涵,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的“新六和”精神,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