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宋元明清佛教史 >>

章太炎佛学思想略论(7)

分享到:

   在评判各派的基础上,章太炎提出佛教改革的主张。1908年,他发表《告佛子书》(原题《儆告十方佛弟子书》)、《告白衣书》(原题《告宰官白衣启》)两文,一方面抨击佛教末流盛行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提出纠正这些弊端的办法,被视为“现代佛教改革运动之先声”[9](P44)。他对佛教的弊端作了全面的批评,指出:
   法门败坏,不在外缘,而在内因。……刹土与城市相连,一近俗居,染污便起。或者裸居茶肆,拈赌骨牌,聚观优戏……不闻说法讲经,而务为礼忏;嘱累正法,则专计资财……争取偻衣,则横生矛戟。驰情于供养,役行于利衰。为人轻贱,亦已宜矣。复有趋逐炎凉,情钟势耀,诡云护法,须赖人主。相彼染心,实为利己,既无益于正教,而适为人鄙夷。此殃咎实为自取[9](P45)。
   在章太炎看来,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佛门子弟不守戒律,行为放荡,而且还表现为束书不观,废弃经纶,既无“行”又无“学”。“谓僧无学行者,今之僧众,半起白徒,名字未知,何论经教?亦有显违戒律,趋逐尘劳,斯实可为悲愤。”这种情况,直接动摇了世间读书人对习佛的兴趣,进一步加剧了不习经文的恶劣倾向。他指出:
   今昔汉宋学人,零落殆尽。墨经庄论,句义尚疏。浮夸苏轼之论锋,剪裁端临之通考。外强内荏……乃至新学诸生,益为肤受。国粹已失,外学未通;偶涉波涛,便谭法政;不分五谷,遽说农商……夫万方学者,未有不达邦文。此土高才,宛尔昧于句度,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今日空谈之学,可一切废绝耶[9](P47)?
   况且,“佛门败坏”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由来以久,蔓延四溢,积重难返,“至汉明帝时,佛法始入震旦。唐宋之后,渐入浇漓,取为衣食之资,将作贩卖之具”[9](P45)。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章太炎认为,必须靠佛门内部的道德改造来挽回:“且厚责他人,先宜自省。”为此,他提出的解救办法是实行“三断”:
   今者对治之方,宜断三事:一者礼忏,二者付法,三者趋炎。第一断者,无贩法名;第二断者,无诤讼名;第三断者,无猥鄙名。……某等悲正法之将灭,惧邪见之堕人,陈此区区……挽回末法,或在斯言。若其不尔,便恐智曰永况,佛光乍灭,虽有千百法琳,恒沙智实,亦无能为役矣[9](P46)。
   章太炎的上述主张在佛教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民国初年“佛教复兴运动”作了舆论准备。这一运动的首倡者、近代名僧太虚(原名吕淦森)早年就读过章氏的这两篇文章,从中受到启发。他曾撰写《忆章太炎先生》一文指出:“我最初知太炎先生的名,是在民国前五年读到先生以‘白衣章炳麟’署名的《告四众佛子书》。”[9](P44)并承认章文对他的影响。这是太虚较早接触到的论述佛教改造的文章。1921年3月,正值佛教改革运动方兴未艾之际,太虚在《海潮音》杂志上重新刊载章太炎的《儆告十方佛弟子书》,以推动这一运动的开展。章太炎改造、振兴中国佛教的愿望被太虚等人变为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