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小乘佛教史 >>

從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

分享到:

阿毘達磨的研究過程中,信仰實踐沒落而成為「學問佛教」,
為回歸佛教本來的立場,於是倡導大乘佛教,
其目標是以信仰實踐為中心的真實佛法,根本在菩薩思想。

初期大乘的雛型—原始大乘

部派佛教之所以稱為「小乘」,可說主要在於部派時代產生並發展出阿毘達磨論藏。當然並非無其他因素,如阿含經的屬性變成為部派式的、層次較低的,規範僧伽的律藏也變得形式化等,而最能表現部派佛教特徵的當屬阿毘達磨論書。

在阿毘達磨的研究中,所謂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都非常清楚地表明各自的立場,其中,也有以該部之教理特徵為部派的名稱。例如「說一切有部」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恆有」,也就是一切法皆貫通三世而恆常實在;「經量部」主張應該以佛所說的阿含經為量(標準),反對「有部」認為究極真理在阿毘達磨的看法;「說假部」主張世間並不存在實體與實法,而認為所謂存在的都只是暫時施設的假法;「一說部」主張所有存在都只是言說的假名而無實體;「說出世部」認為世間的存在都只不過是假法,唯有出世間的存在,也就是超越世間的覺悟才是真實的。

部派佛教的教理就是如此繁瑣而哲學化,而且出家「專業化」,對民眾的信仰實踐有害無益,於是興起欲破除這些弊端、回歸佛教根本宗教立場的運動,那就是大乘佛教。而初期大乘與部派佛教特徵上的差異,大約如前章所介紹的六項(見本刊第 70 期,頁 131)。

然而,依據近代的研究顯示,在具有明確大乘特徵的所謂初期大乘經典,如《般若》、《法華》、《華嚴》、《無量壽》等經出現以前,就已經存有大乘特徵雛型的經典存在,有些學者稱之為「原始大乘經典」,漢譯經典中就殘存若干此類經典。

「原始大乘」的說法

靜谷正雄教授最先使用「原始大乘」一詞,表示初期大乘以前未成熟的階段,他在昭和四十九年(1974)發表《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初期大●●教成立過程》)時,就以此詞具體論述此階段。至今東西方學術界尚未研究這項新論點,但一般認為從歷史角度來看,是妥當的。

這些經典主要包含在中國後漢、三國時代(相當於西元二至三世紀)所譯出的經典,其中並未出現初期大乘經中常見的大乘用語,未強調「般若波羅蜜」與「不可得空」,也未提到發菩提心這種菩薩特質與修行階位的思想,並且未宣說書寫、受持、讀、誦、解說經典等功德。只是粗略地談到佛舍利的供養、他方世界的阿彌陀佛及阿●佛的存在、成佛的理想、六波羅蜜的修行等。這些都一一顯示出,尚未建立所謂「大乘」新思想明確概念的初期大乘階段。

屬於「原始大乘」階段的經典包括《大無量壽經》等經典的原型—宣揚西方阿彌陀佛的《大阿彌陀經》(全名為《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宣揚東方阿●佛的《阿●佛國經》,以及宣說在佛前「懺悔」惡業、「隨喜」善業、「勸請」佛說法等三大弘願的《三品經》與《舍利弗悔過經》等,還有宣說在佛塔與佛前作禮懺、齋戒、布薩等儀式的經典。

總之,從原始大乘至初期大乘時代,產生新的大乘佛教運動,至於這是從出家的部派佛教中產生,或是由與部派無關的在家佛教運動中所帶動,便不得而知了。但因為各部派文獻中皆未談及有關大乘之情事,因此似乎可以說,大乘並非從部派中所產生,而即使大乘運動是引發自部派,那麼,在傳統部派的文獻中應該不會留下記載,因為被刪省是理所當然的吧!

漢譯《增一阿含經》出現大乘說

一般認為阿含經是部派文獻,但漢譯《增一阿含經》卻出現大乘的語詞與學說,可說是其中唯一的例外。該經自古以來相傳是隸屬大眾部,但與現今為人所知的大眾部論說,乃至其他任何部派的主張卻都不一致。該經有許多本生與因緣譬喻故事,在一般阿含經中並未記載,它又收錄大量類似巴利阿含經註釋書階段的新興經典,這些故事內容有不少出現在其他部派阿含以後的文獻中,也有許多在他處未見而為該經所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