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散文 >>

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分享到:

   在中国的古诗集中,常常见到许多描写山水风景,及身处风景中的禅者的禅诗。这些禅诗的作者,大都是对佛教颇有参学体会的佛教居士或者僧人。禅宗的般若理趣,在他们的诗作中有着生动且优美的体现。这些诗作,都具有迥异于世俗诗歌的清净空灵的意境。

  大文豪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素喜参禅打坐,与吴越高僧友善往来,《五灯会元》列他为东林常总照觉禅师法嗣。其诗《庐山烟雨》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变化多端的烟雨景色,和浙江波澜壮阔的钱塘潮,自古蔚为名闻天下的胜景,古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和咏叹,如果未能到这等风光宝地见识一番,恐怕是会遗憾终身的。然而到达之后,却发现并无奇特之处,依然是庐山烟雨和浙江浪潮。此诗前二句比喻禅悟之前,因为人心受外物牵制,所以千念万虑都放舍不下,妄生爱憎取舍等迷妄的,隋执和情见。后二句比喻经禅修而见到自心的本来面目之后,明白了本地风光,法尔如是,一切外物,都是自心的显现,众生本具的佛性在悟前与悟后,并无改变,依然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如高僧青原惟信禅师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东坡居士的这首诗与此语意趣相同。

  东坡居士赠给自己的传法师傅东林常总长老的禅悟诗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拟人。”真如实相,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以在一个悟了自心本性的禅者看来,潺潺的清溪流水声,都是佛陀以其具足相好庄严的广长舌在宣说美妙的佛法,青山绿树和大自然的万种景色,都是佛陀的清净法身的显现;迷离的夜色中的溪光山影,在觉者的心目中,都是在唱颂着佛陀的八万四千美妙的教法;这些教法是那么的博大精深,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真不知道今后如何向人用言语阐明。

  有很多禅诗,虽通篇未明显地谈佛理,但是,作者把自己的禅修体悟用景物描写的方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使得全诗充满禅趣和禅机,可谓“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如唐代高僧法振诗《月夜泛舟》:“西塞长云尽,南湖片月斜。漾舟人不见,卧人武陵花。”西塞的天空清澈得没有一丝浮云,波光粼粼的南湖倒映着深蓝天幕中的一弯斜月;在这样静谧的月夜里,只见兰舟在水面上独自漂荡,而不见驶舟之人;原来他静卧舟中,枕月梦花,已进入了世外桃源的美妙境地。全诗如画如幻,一片清幽的禅悦之韵。有“云门宗中兴之祖”美誉的宋代高僧重显禅师涛《春日示众》:“门外春将半,闲花处处开。山童不用折,幽鸟自衔来。”在山花处处烂漫盛开的春天,禅者的身心是那么地安详清净和明澈,与天地万物和大自然是那么地和谐一体,感得天空飞翔的小鸟都欢喜地衔花亲近供养。

  宋末元初高僧雪岩祖钦禅师,为临济宗第十七代传人,其诗:“竟日窗间坐寂寥,岩前稚笋欲齐腰。幽禽忽来藤花落,涧瀑飞声渡石桥。”禅师整日在山岭间的小屋里静静地修观心性,屋前绿竹林中的岩石边上,青嫩的竹笋正在生机盎然地挺拔向上;栖息在幽深的涧谷中的山鸟,欢唱着婉啭的歌儿在山林间自由自在地飞翔,野藤花在清新的山风中轻轻地飘落;山涧里的悬泉飞瀑,随着淙淙的清流渡过了石桥。在身心洁净无瑕的禅者心目中,这一切都是真如本睦的显现,无一不是在演说着清净的妙法。

  宋代诗僧祖可诗:“坐见茅斋一叶秋,小山丛桂鸟声幽。不知叠嶂夜来雨,清晓石楠花乱流。”诗僧在茅斋静修,一片飘零的落叶,告诉了他秋天的消息;山岭中的一丛丛苍郁的桂树,正散发着脉脉的桂花清香,鸟儿们清脆的啼鸣更增添了山间的幽静;重峦叠嶂的山间一夜风雨,清晨时分,离枝的石楠花纷纷随着山溪涧水流逝。北宋著名诗僧清顺诗:“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苍翠的竹林映蔽天日,一片幽寂之中,泉声清淙,飞落如雨;自然如期而至的春风,使娇艳的桃花李花在山坞深处烂漫地绽放。赐号文慧大师的南宋诗僧守璋的禅诗《晚春》,颇为宋高宗赞赏并御笔亲书。其诗云:“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深长的百草丛导致烟景层层,茂盛的林木使夕阳的余晖显得黯淡;没有风雨的吹折,盛开的鲜花也必然终将凋落,生长的柳絮也必然会飘散成飞絮。如泰戈尔的诗所云:“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清静的禅者看来,春风,秋叶,树木,翠竹,溪流,清泉,花开花落,世间万物都是自己本心的显现,无不充满着慧光灵性,生命的律动也都是那么的安详,自然,和谐,缘起缘灭,法尔如是。

  有很多风景禅诗,是描写与僧人相关的题材,这些禅诗都富于空灵的意境和禅趣。如有“五言长城”美誉的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与高僧灵澈上人(为唐代著名诗僧)有着真挚的友谊,其诗《送灵澈上人》云:“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静穆浑厚的晚钟声从苍茫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地传来,是灵澈禅师该回寺的时候了。斜阳夕照中的禅师带着竹笠,独自在绿树青山中渐渐远去。全诗精美如画,灵澈禅师清寂安详的风范与优雅的诗隋画意完美地水乳交融。宋朝南岳衡山僧人文政诗:“山鸟无凡音,山云无俗状。引得白头僧,时时倚藜杖。”山野中的鸟儿婉啭的歌声清幽绝俗,在千峰万壑间舒卷自如的白云无尘俗之状,使得在远离尘嚣的山寺里清净修行的白发老僧,时时倚杖伫立欣赏,怡然自得。在心无俗虑的修道者的心目中,外境也是那么的清净脱俗。

  自号“香山居士”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尊崇佛教,喜参禅实修,写了大量的佛教诗歌。其诗《寄韬光禅师》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诗中同时运用了东、西、南、北、前、后、上、下八个方位词,给人以诗味回环、禅韵十足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展现了十方无限的广阔空间,令人感受到禅师无所执著挂碍、宽广圆融的修行境界和高风雅致。在这样一个清溪水流,云霞缭绕,山花烂漫,晨钟暮鼓的清净古寺中,高僧韬光禅师正在清静地禅修。诗人遥想,禅师的智慧和德行是如此的高妙,他行道宴坐之处一定是人天景仰,美妙的天香和桂子都在缤纷地飘落。

  宋若冲觉海禅师诗:“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长江莹如练,清风来不歇。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碧蓝的天空恬静得没有一丝云彩,—轮晶莹的明月给人间洒下了柔和的清晖;如水的月光下,碧波盈盈的长江就象舒展的丝缎一般明澈,柔润的晚风飘送着山野的清香;禅者们在山林里静静地修心养性,他们的身心是这么地清净愉悦,与宁静美妙的大自然是这样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