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语言 >>

也说“悕望”与“希望”

分享到:
   《佛教文化》一九九九年第二期刊载了慧洲先生《“悕望”与“希望”》一文,认为在夏莲居居士会集本《无量寿经》中的“常怀盗心,悕望他利”一句中,“悕望”一词应当是“可怜巴巴地企望”或者“哀伤地企望”的意思,而不应理解成通常所说的“希望”。并且认为,会集本用“悕”而不用“希”,“绝非轻忽之笔,必寓深意”。

  由于“悕望”一词在佛教典籍里出现比较频繁,如果不对此作出正确的结论,恐怕会影响我们对佛经的理解。因此,对于慧舟先生的结论,很有进行讨论的必要。

  必须首先说明的是,慧洲先生所查阅的都是一些中型辞书(如《辞源》、《辞海》),所收义项是不完整的。暂且不论其文章正确与否,先让我们看看辞书对于“悕”及“悕望”所作的解释:

  《广韵·微第八》云:“悕,愿也。又悲也。”(上平声卷第一,第707页)

  《集韵·微第八》云:“悕,愿也。悲也。《春秋·传》:‘在招丘悕矣。’”(平声一,第460页)

  《类篇·卷第十下》云:“悕,香依切,愿也。悲也。《春秋·传》:‘在招丘悕矣。’文一”(卷30,第486页)

  可见,古代韵书均将“悕”释作“愿望”和“悲伤”两义。现代的辞书也作如下解释:

  《汉语大字典·心部》“悕”字云:“①意念;心愿。《玉篇·心部》:‘悕,念也,愿也。’②悲伤。《广韵·微韵》;‘悕,悲也。’”(第965页)

  《汉语大词典·心部》“悕”字云:“①悲伤。《公羊传·成公十六年》:‘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招丘。执未有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仁之也。曰:在招丘何悕矣。’何休注:‘悕,悲也。’(后略)②心念,愿望。《北史·高允传》:‘绝悕龙津,止分常科。’按,《魏书·高允传》作‘希’。(舜按:此处所说,是指北齐/魏收《魏书·高允传》作”绝希龙津,止分常科。“而唐/李延寿《北史·高允传》作”绝悕龙津,止分常科“。)唐玄觉《禅宗永嘉集》四:‘不生憎爱,他物不悕。’③罕少。(书证略)” (第7卷549页)

  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不收“悕”字,说明“悕”字后出,其义项都是从其它字通假而来。一是通“希”,有意愿、心念或者寡少的意思。《广韵·微第八》释“希”字云:“希,香依切,寡也。望也。施也。”(上平声卷第一,第460页)。二是通“唏”,有悲伤的意思。《说文解字》释“唏”字云:“唏,笑也。从稀省声。一曰哀痛不泣曰唏。”(卷二上,口部)二义反训,相辅相成。原来“希”、“悕”、“唏”三者为同音字,中古音都是香衣(依)切,属平声微韵、晓母,因此可以互相通假。

  “悕”字还可以通过其他的训释来理解。后秦/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二《信解品第四》云:“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悕取一餐之意。”(《大正藏》第九卷第17面)唐/慧琳法师《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七释《妙法莲花经》“无希”条云:“虚机反,须也。有作‘悕’。”(二七·18b)他的意思是,“悕”抑或“希”,都是“须”的意思;二字用法没有区别,在不同的版本中,可以互相通用。

  这里,“须”也是“希望”的意思①:

  《广韵·虞第十》云:“须,意所欲也。”(上平声卷第一,第717页)

  可见,“悕”或者“希”,都是“意所欲”(也就是希望)意思。

  汉语的字词绝大多数包含着多个意义,每个字词所建立的每一义项,都必须有多个的书证作为根据。孤证不立,这是词典学一条共同遵循的原则。同样,确定一个字词的某个具体含义,必须通过特定的语言环境去考察,并且还需要多个书证相检验。随文释义,是训诂学家所不取的一种治学方法。

  现在,我们先从文字上看,“悕”和“悕望”是否等同于“希”和“希望”。

  上文说到,慧琳法师《一切经音义》在释《妙法莲华经》时,看到“希”有本作“悕”。而我们所见到的《大正藏》本正作“悕”,与慧琳法师当年所见的作“希”的版本不同。说明“悕”、“希”二字异文,在用法上却没有区分。

  又,《一切经音义》卷八释《大波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七十七卷“希冀”条云:“上香衣反。《韵诠》:‘希,慕也。’《考声》:‘罕也。’《法言》云:‘希,冀也。’经作‘悕’,俗字也。”(八·11a)

  又,后汉/支娄迦谶法师译《佛说阿阇世王经》卷上云:“慧首菩萨言:于功德无有厌,于诸功德无所悕望,作是者可至无极慧。”(《大正藏》第十五卷第389面上栏)。《大正藏》于“悕望”的“悕”字出校记云,宋、元、明、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本)和正仓院圣语藏本(天平写经)五种藏经本,“悕”并作“希”。

  又,梁/曼陀罗法师译《大宝积经卷二十六·法界体性无分别会第八之一》云:“无积聚者随有所得皆知足故,无希望者离三界欲故,是知足者离恶求故……”(《大正藏》第11册146页上栏)《大正藏》于“希望”的“希”出校记云,宋、元藏本及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本)“希”均作“悕”。

  既然“悕”、“希”二字,在不同的版本或是不同的著述中可以互易,毫无疑义,它们的用法没有任何的差异存在,否则就不会出现这种文字现象了。

  我们再从意义上类举有关书证,进一步说明“悕”和“悕望”等同于“希”和“希望”。

  后汉/支娄迦谶法师译《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卷三云:“或时世人,愚心少智。见善诽谤恚之,不肯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但欲盗窃,常怀毒心,欲得他人财物,用自供给。消散摩(大正藏校注:元、明藏本作靡)尽,赐复求索。”(《大正藏》第十二卷第296面上栏)

  吴/支谦居士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云:“或时世人,愚心少智。见善诽谤恚之,不肯慕及。但欲为恶(按:原文无‘恶’,据元、明藏经本补),妄作不道。但欲盗窃,常怀毒心,欲得他人财物,用自供给。消散靡尽,赐复求索。”(《大正藏》第十二卷314面上栏)

  曹魏/康僧铠法师译《无量寿经》卷下云:“世间人民,心愚少智。见善憎谤,不思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常怀盗心,悕望他利。消散磨尽,而复求索。邪心不正,惧人有色。不豫思计,事至乃悔。”(《大正藏》第十二卷第276面中栏)

  支娄迦谶法师所译《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与支谦居士所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为同经异译本(梵本相同),而康僧铠法师所译《无量寿经》此句的意义和语句与以上二本经义基本相同,康僧铠法师用“悕望”,而支娄迦谶法师和支谦居士均用“欲得”,说明“悕望”亦即“欲得”,都是意念、心愿的意思,与“希望”同义,而不含有“可怜巴巴地”或者“哀伤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