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造像 >> 画像 >>

唐卡 神秘之域的神秘收藏

分享到:

  唐卡这一具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的艺术,以其神秘与完美的独特风格,征服了境内外无数收藏者的心。 藏传佛教艺术,仿佛一直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近年来,随着“西藏热”的不断升温,西藏的文物收藏也开始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广泛关注。其中,唐卡因色彩亮丽、宝像庄严,具有高度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被称为西藏佛教艺术的一朵奇葩。在近年的拍卖会上,唐卡精品也屡创拍卖纪录,成为一大焦点。2002年5月,香港佳士得举行的“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拍卖会上,一幅名为“刺绣红夜魔”的西藏巨型唐卡就被认为是藏传佛教艺术中极为珍罕的瑰宝,最终以3087万港元成交,创下了亚洲织物类拍卖品价格的新高。唐卡这一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艺术,以其神秘与完美的独特风格,征服了境内外无数收藏者的心。 何谓唐卡? 唐卡(Thangka)也叫唐嘎、唐喀,是藏文音译,是一种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彩色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艺术的珍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宗教色彩。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公元617-846年),随后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产生许多深受汉地绘画影响的流派。除西藏外,北京故宫博物院也珍藏着上千幅清代皇家的藏品,这些唐卡一部分是西藏、甘肃、青海、蒙古等地进献给皇帝的礼品,一部分是清宫廷绘制的,是18世纪西藏与内地画师创作的一批珍品。

  唐卡的出现和藏民族祖先的游牧生活密切相关,柔软的唐卡不仅便于收藏携带,而且随时可以瞻仰、赞颂祈祷,保佑部落和家庭平安,因此在藏地任何一座寺庙、佛堂、僧舍乃至信徒家中,都供有唐卡。信徒为了表示对佛法的诚信和尊崇,还往往花钱延请画师作画,并将它们布施给寺庙,以积累功德。加之各寺院的许多高僧以及喇嘛都是绘画高手,他们也会自行制作大量唐卡,有的著名寺庙还收藏有皇帝御赐的唐卡,这样日积月累,寺庙就成为“唐卡艺术的殿堂”。

  唐卡的绘画过程工序繁多,时间往往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一幅好的唐卡是画师用心血铸成的,是宗教热情、毅力以及高度的工艺技巧的反映,它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远在我们一般性的艺术欣赏之上。

  艺术特色

  藏族人为了绘制一幅唐卡供奉,可以倾其所有,因而唐卡绘制材料也十分讲究。绘制唐卡的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几百上千年后,画面仍金碧辉煌,灿烂如新。唐卡用金的地方很多,而且藏族画师对金的质量要求很严格,所用金粉都是纯金。其中前金的应用可以说是唐卡的绝技。金经过磨制加工后,除可以描出各种丰富的线条、图案纹样外。金本身的成色也可以分为十多种色相。为了增加描金部分的亮度,还要用一种称作“勒子(猫眼石)”的石头在施金的部位反复磨擦出很多种层次。这些技法在其它画种中是看不到的。所以有些唐卡经千年的烟熏火燎后,画面虽然模糊,但用金绘出来的部分仍是闪闪夺目,价值自然不菲。

  而且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手段的出现,唐卡在绘画唐卡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堆绣、刺绣、织锦、缂丝唐卡和印刷着色唐卡等。这些新的制作手段和方法,丰富了传统的唐卡艺术。它们的制作手段和方法与绘画唐卡有很大区别,但是在唐卡的内容、布局及其尺寸比例上,则与绘画唐卡一致,都要符合传统的经典理论规范。不同的工艺手段绘制的唐卡也表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价值。

  堆绣唐卡:堆绣又叫剪贴、补花。其方法是用各色彩缎,剪裁各种人物、花卉、亭台、楼阁等,粘贴在织物上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本是源于内地的一种服装服饰的制作方法,这种工艺方法的特点是,能增加作品的色彩变化和立体感。这种工艺传入藏区后,被用于唐卡的制作,发展成一种新的唐卡门类。“堆绣”唐卡工艺极其复杂考究,目前在全藏区仅有二位老艺人精通此术。这种唐卡画面一般较大,布达拉宫库存有两幅这种唐卡,全长达50余米。每当藏历2月30日晒宝法会,便悬挂于布达拉宫的巨墙上,显示这一举世珍宝的光彩与辉煌。 被誉为“雪域怪杰”的西藏艺术收藏家叶星生,十几年前曾得到一件重要藏品—— “带翅的马头明王”堆绣唐卡(长64.5厘米,宽47厘米),为清代作品。画面正中为三头六臂的红色明王,拥抱蓝色的明妃。手持法器、身披象皮、胸挂人头念珠、脚踏牺牲,背光为赤黄色冈卷烈焰,画面上方为药师佛及黄教祖师三尊,下方为护法及骸骨供器,其造型夸张生动,极富艺术性及震撼力。全画均以各色锦缎、马尾丝线及珍珠制成,从而使画面更加华丽生辉。这种将珍珠与堆绣有机构成的艺术佳作,是传统唐卡艺术中难得的珍品。

  刺绣唐卡:刺绣唐卡是用各种丝线在缎面上绣成。据传,西藏的刺绣工艺是由蒙古地区传入,后形成专门的一类唐卡。唐卡刺绣一般是平绣。刺绣唐卡的主要特点是色泽明艳,过渡自然,作品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织锦和缂丝唐卡:织锦是用一色经线(多为素色)交织不同的彩色纬线制作而成的。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织锦是“经纬交织”,缂丝是“通经断纬”。这两种工艺用于唐卡制作,发展出织锦和缂丝唐卡。织锦和缂丝唐卡,质地细密,花纹精致,色彩明快,富有艺术感染力。西藏的织锦和缂丝唐卡多在内地定做,以明代为多。因这两种唐卡制作数量少,故留存的已不多。

  印刷着色唐卡:将画好的图像雕刻成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如同内地古代的雕版印刷),然后再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划纤细,刀法遒劲,层次分明,独具特色,以四川德格地区的为代表。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的一张印刷着色唐卡《释迦牟尼像》,是由四川康区600年前的木雕板印制,非常珍贵。 历史及内容特色 西藏唐卡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数量可观,但由于社会动乱,唐宋时期的古老绘画保存下来的唐卡已不多见。在萨迹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结东厦”的唐卡,上画35尊佛像,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极为相似,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这是极为罕见的一件珍贵文物。宋代的唐卡,在布达拉宫存有3幅,其中两幅是在内地订做的缂丝唐卡。还有一幅米拉日巴的传记唐卡,主要描绘米拉日巴苦修的情节,构图朴实,画面不求工细富丽,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题,堪称元代的代表作。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领的办法,明封八王,清封达赖、班禅等措施,对西藏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非常有利,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时期的唐卡,一是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大体说来,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尤擅肖像,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着色浓艳,属工笔彩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