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净土宗 >>

庐山净土法门与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画(3)

分享到:

   登高必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雅兴。庐山净土法门的名僧高贤都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具备从事文学创作的才能。即以慧远为例,《高僧传》卷六写道:“远善属文章,辞气清雅。席上谈吐,精义简要。……所著论序铭赞诗书,集为十卷,五十余篇,见重于世焉。”除慧远外,刘遗民、雷次宗、宗炳等人也都长于诗文,并有作品流传。其他僧人能创作诗文者亦不在少数,如僧彻,据《高僧传》卷七所载,“至若一赋一咏,辄落笔成章。”他是慧远的入室弟子,同时又才思敏捷,诗文俱佳,在僧林颇有名气。庐山净土法门的名僧高贤有游览山水的经历,又能从事诗歌创作,山水诗大量产生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慧远创作过山水诗,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言云:“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慧远是因吟咏山水而乘兴出游,显然,他创作的是山水诗。但是,由于佛教自身的局限,庐山净土法门成员创作山水诗的才能受到束缚,难以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方面作品流传下来的也很少。庐山净土法门成员的山水诗,现存慧远的《庐山东林杂诗》,庐山诸道人的《游石门诗》,以及宗炳的《登半石山诗》、《登白鸟山诗》,后二者都是残篇。慧远师徒虽然很大程度上是山水僧,却没有成为山水诗人,这样一来,创作山水诗的使命就历史地落到了谢灵运的肩上。他酷爱山水,遍游江左名胜,加之才华横溢,又没有受戒佛僧的那些禁忌,这一切都是他成为水山诗人的有利条件。南朝山水诗首先由谢灵运大量创作出来,是合乎逻辑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他不仅是以名士的身份写山水诗,而且还用庐山净土法门的观念、理想及思维模式来审视自己的观照对象、并用诗歌加以表现。谢灵运是一位持有净土信仰的作家,又是南朝山水诗的开创者。因此,必须把南朝山水诗和庐山净土法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三
   谢灵运的山水诗受到庐山净土法门的影响,这就涉及到它和玄言诗、田园诗、佛理诗的关系,以及南朝山水诗、山水画与净土法门的关联。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继玄言诗之后出现的,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玄言诗和山水诗具有共同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玄言诗中本来就包含山水诗的成分。照此说法,山水诗是由玄言诗发展而来的,玄言诗中的自然山水成分占到一定比重,就变成了山水诗。也就是说,从玄言诗到山水诗,是作品中山水分成量的增殖过程,二者一脉相承,是同一种思潮在起支配作用。通过探讨谢灵运山水诗与庐山净土法门的关系,对于玄言诗和初期山水诗的分野看得非常清楚。玄言诗主要是道家思想的产物,初期山水诗却和庐山净土法门有很深的缘份。水山诗取代玄言诗,乃是佛教信仰取代道家思想,是文学思潮的嬗变。谢灵运大量创作山水诗,是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在文坛上掀起的第一个大的波澜,是对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玄言诗的否定。应该承认玄言诗和山水之间存在某些相同点,同时也必须正视它们不同的思想基础,不能过分夸大二者之间的共性,更不能把玄言诗说成山水诗的母体。
   东晋刘宋之际,谢灵运大量创作山水诗,另一位大诗人陶渊明则写了很多田园诗。山水诗和田园诗都是对玄言诗的否定,给文坛带来了新鲜空气。正因为二者在效应上有一致的地方,并且题材相近,所以,后代在分析各种诗歌流派时,往往把山水田园诗人放在一起,统称为山水田园诗派,或简称田园诗派。在论述唐代诗歌流派时,许多人采用的就是这种分类法。从晋宋之际的诗坛情况来看,山水诗和田园诗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庐山净土法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许多作品反映了这个宗教派别的观念、理想及思维模式。陶渊明则不同,他虽然住在庐山附近,但对净土法门、乃至整个佛教都是疏远的,他的田园诗所表现的主要是道家情趣。谢灵运的山水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二者有崇佛与尚道之别。尽管后来的田园诗山水诗往往合流,但是,东晋刘宋之际这两类作品的界限还是比较分明的。
   学术界在分析东晋刘宋之际的诗歌创作情况时,通常提到的是玄言诗、田园诗和山水诗,而对另一类诗则有所忽视,就是主要由庐山净土法门成员创作的佛理诗。慧远的《念佛三昧诗集序》写道:“是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颓影,惧来储之未积。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宵惟勤。……以此览众篇之挥毫,岂徒文咏而已哉!”慧远的序言交待得很清楚,庐山净土法门成员在息心修行的同时,还创作了一些佛理诗。慧远对这些作品评价甚高,认为不能把它们当作一般诗歌看待,而是弘扬佛法的一种方式,应当给予特别的重视。庐山净土法门成员创作了大量佛理诗,并且结集成册,称《念佛三昧诗集》,序言由慧远撰写。《广弘明集》卷三○在慧远序言后面收录的是王齐之的《念佛三昧诗集》四首,每首八句,句四言,都是弘扬佛理,宣传净土信仰,这四首诗当是当时载入《念佛三昧诗集》的作品。刘遗民是莲社十位高贤之一,他也写过《念佛三昧诗》。《广弘明集》卷二七收录慧远所写的《与隐士刘遗民等书》有如下一段:“君诸人并为如来贤弟子也,策名神府,为日已久。……若染翰缀文,可托兴于此。虽言生于不足,然非言无以畅一诣之感。”慧远赞成刘遗民等人通过创作诗歌把自己对佛理的领悟传达出来,可见刘遗民等人也是《念佛三昧诗》的重要作者。《全晋文》卷一六四所辑僧肇的《答刘遗民书》,可以进一进证实上面的推断。信中写道:“威道人至,得君《念佛三昧咏》,并得远法师《三昧咏》及序。此作兴寄既高,辞致清婉,能文之士,率称其美。可谓游涉圣门,叩玄关之唱也。”慧远、刘遗民都写了《念佛三昧咏》,并且流传到了僧肇所在的北土长安,在文士中产生很大反响。由此看来,东晋刘宋之际,以《念佛三昧诗集》为代表的佛理诗,在当时诗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应该把它写进文学史。
   综上所述,东晋刘宋之际主要有四类诗值得注意,它们是玄言诗、田园诗、佛理诗、山水诗。从当时的发展趋来看,玄言诗已经开始衰落,其余三者则是方兴未艾,呈现蓬勃向上态势。从思想倾向来看,玄言诗、田园诗是同类、属于道家;佛理诗、山水诗归入另一类,属于佛家,从作品风格看,玄言诗和佛理诗相近,都是大谈玄理,淡乎寡味;田园诗和山水诗类似,多写自然风光,饶有情趣。从相互关系来看,同属道家的玄言诗和田园诗相反相成,同属释家的佛理诗和山水诗殊途同归,两个系统内部都形成互补结构,两个系统之间也彼此渗透。把谢灵运的山水诗置于这个关系网络中加以考察,对于它在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会有更加明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