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门法事 >> 早晚功课 >>

早晚功课解释

分享到:

上一次咱们已经说过了早课心经的玄义,这次就正式开始说心经。心经有好多的版本,饶宗颐老先生说有“上百个译本”,这是有些儿夸张了。韩老师有一篇《<心经>不同版本论》,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我们现在一般都用玄奘法师译的这个本子。咱们知道,在中国佛教翻译史上,有四大翻译家,其中以鸠摩罗什法师和玄奘法师最为有名,鸠摩罗什法师是旧译,玄奘法师是新译。在一般的习惯中,如果一个经本既有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又有玄奘法师的译本,几乎全用鸠摩罗什法师的本子。这是因为,说实在的,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确实比玄奘法师的译本上口。咱们知道,鸠摩罗什法师的译场中有许多文士给帮忙--润色,而玄奘法师译场则没有。现在法师们吹牛,说玄奘法师当年的译场有多大多大,这都是瞎吹,玄奘法师的译场可小了,根本没几个人。当时玄奘法师想让朝廷派文士帮忙,可朝廷一直没有,只给派了一个“太子左庶子许敬宗等监译”,这是什么?是一个“统战干部”!就是说,玄奘法师想让朝廷派些文士帮忙,朝廷不干。朝廷说了:你就在佛教界找些有学问的人吧。玄奘法师的为人说实在的,是比较令人讨厌的,所以人们都不愿帮他。佛教界为什么讨厌他呢?比如说,我本来在佛教界是很有头脸儿的人物,我也是讲经说法的,现在玄奘法师回来后,说我们讲的都不对,而且玄奘法师还拿出梵文原经来,我们是没有话说,因为人家拿出来原经了,可这样我们就很讨厌他了。可以说,如果玄奘法师生活在现在,那也是一个让人敬而远之的人物、令人讨厌的人物,佛教界不会对他很热情的。也就是说,朝廷不帮他,佛教界也不愿帮他(佛教界人帮他译经也是朝廷里房玄龄给找的),所以他的译本就比较拗口。所以在有鸠摩罗什法师译本的情况下玄奘法师的译本就不流行。还有,玄奘法师我们没见过他的文章,他现在除了翻译的经典之外,只有一些表,看过这些之后,我有一个感觉,觉得他的文章从总体上来说文彩连窥基法师也不如,为什么我说从总体上说呢?因为那表是不是玄奘法师亲自写的,我持怀疑态度,可能是弟子代劳的。以前我们只是看文章的署名,署名是谁我们一般来说是不怀疑的,除非漏洞太大。但是现在我看多了大和尚们的文章,几乎有百分之八九十是枪手写的,连书上登的老和尚开示也是别人写的。所以我就动心了,不知道古人怎么样。师父的文彩不如徒弟,这也没什么,只有状元徒弟,哪有状元老师~~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感觉而已。朝廷不帮,佛教界对玄奘法师也不帮,比如象道宣法师,先时曾在玄奘法师译场中帮过忙,但很快就离开了。

但这个心经,既有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又有玄奘法师的译本,可是流行的却是玄奘法师的译本。再者,各人翻译都有一个风格,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时候经常删削,而玄奘法师的翻译经常给增添。我们读阿含经,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重复、罗索,第一页讲的问题,翻过几页佛给又说一遍,文字几乎不差,只有几个字儿不一样,再翻几页,又出现一次……也就是说,极其重复罗索。到鸠摩罗什法师译经时,他觉得这么罗索干吗?没必要!话说过了就不要重复了,因此在翻译中就删。我觉得可能是文士们给删的,不是法师自己。而释迦牟尼是印度人,佛经是释迦牟尼说的,而且是用俗语说的,说话给写文章自然是两码事儿,在说话中重复罗索是正常的,但要是成文的话,就不合(中国)文法了,中国的文士就给删了。但在玄奘法师译本中,他说,这是强调,怎么能说是罗索呢?比如说我催你跑快点儿,我说:快!快!快!快!虽然是同一个音节的重复,但作用还是有的。象阿含经,实际上所讲的东西不过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这是根本法,重复地讲,不过是强调而已,并不是没有意义,所以不能删,因此玄奘法师译经的时候就不删,甚至有些地方还给增加一些儿。

有人说心经是从大般若经里节选出来的,比如元音老人就是这么说的,其实不是的,大般若经中没有的。心经是什么呢?它是大般若经的提要。咱们现在看正规的论文,中规中矩的文章,都得有题目、内容提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注释等。心经就是大般若经的内容提要,它不是一部完整的经。《大般若经》中有给这差不多的话,比如在第480卷中,佛对舍利子说了这样的话,“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染不净不增不减。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如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处无耳鼻舌身意处。无色处无声香味触法处。无地界无水火风空识界。无眼界无耳鼻舌身意界。无色界无声香味触法界。无眼识界无耳鼻舌身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灭。无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行乃至老死灭。无苦圣谛无集灭道圣谛。无得无现观。无预流无预流果。无一来无一来果。无不还无不还果。无阿罗汉无阿罗汉果。无独觉无独觉菩提。无菩萨无菩萨行。无正等觉无正等觉菩提……”

玄奘法师译的心经,窥基法师是这样介绍它的来历的。在大正藏第八册有一个《唐梵飜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边儿有窥基法师给心经写的一篇序,大正藏中说是“西京大兴善寺石壁上录出”――玄奘法师要到天竺取经,在益州空惠寺,唐朝时的益州包括现在的四川、云南一带,往北还包括甘肃的一部分、陕西秦岭以南,还包括湖北一部分、贵州一部分,地方很大。至于空惠寺,不知道具体位置。在空惠寺有一个老和尚生病了,玄奘法师服侍他了几天。老和尚问玄奘法师到哪儿去,玄奘法师告诉说要到天竺去。老和尚很赞叹他,说,“为法忘躯,甚为稀有”,可是道路遥远,而且很危险,“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这样,这老和尚就传给玄奘法师了心经,传的是梵文本。到晚上的时候,老和尚不见了,“至晚失其僧焉”。老和尚既然不见了,玄奘法师就不用服侍了,于是继续往前走。一路上遇到不少困难,一有困难,玄奘法师就诵这心经。后来到了中天竺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谁知在这儿却一下子看见了他在空惠寺服侍的那位病老和尚,老和尚给他打招呼:你终于来到了,“赖我昔在支那国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有斯经历,保尔行途,取经早还,满尔心愿。”并告诉说,“我是观音菩萨”。也就是说,心经是观音菩萨亲自传给玄奘法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