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学教育 >> 港台佛学教育 >>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办学特色

分享到: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于2001年创立后,在短短的5年中,先后开办佛学硕士、博士硏究生、汉文佛典及大学本科生选修等课程。佛学硕士班每年录取约50位同学,分别来自本地、欧美、东南亚及中国大陆各地,颇具国际色彩;在校佛学博士硏究生约20人,博士论文的题目颇为多元化,既有佛典硏究,也有佛教艺术及音乐硏究,还有用佛法来治理产后抑郁症,用现代脑科学来硏究禅悦等课题; 「中心」还为港大本科学生开设了3门佛学选修课程,每年有200多名学生选修;另外, 「汉文佛典」有75名学生修读,为期4年,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较深入且有系统地讲述各主要经论著作。另外,本中心还有7个课题研究小组,从事不同课题的研究。除了教学与硏究外,「佛学硏究中心」每年均举办专题讲座系列,老师们亦积极地与世界各著名学府的同行进行交流。「中心」每年均派出老师到北美著名学府教课或讲学,深受欢迎。海外不少知名学者,亦按时到「中心」讲学;每次均吸引到不少校内外人士前来听讲,经常座无虚席。港大「佛学硏究中心」事实上已成为汉传佛教走向世界,与海外佛教界及学界交流合作的一个学术平台。是何种原因吸引这么多人来「中心」学习、讲学、研究和听闻佛法呢?这与本中心学以致用的办学特色有着紧密的关系。
  近百年来,佛学研究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名牌大学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佛学专业课程,有条件的(如英国伦敦大学的亚非学院、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和美国的哈佛大学、台湾大学文学院)甚至成立佛学研究中心,专门教授研究佛学。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各大学办学经费削减,各佛学专业、佛学研究中心时常为经费不足而苦恼,为生源不足而忧虑。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开始筹办。不少好心的人士感到忧虑:办这样的中心,有人来读吗? 办学经费从何而来? 二OOO年九月,香港大学教务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在估评该中心创立之前景时,不少教授亦忧心忡忡:在这样以唯利是图为主流的社会中,有多少人愿意花费昂贵的学费读这样的学位呢?讨论的结果是先试办一、两年,若每年有十人报读,便算成功。 然而自二OO一年一月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开办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先后开办佛学硕士、博士硏究生、汉文佛典及大学本科生选修等课程。求学者当中有执业医生、律师、教师、上市公司高级行政人员、艺人,甚至是已退休的专业人士,当然也不乏热心的佛教徒和法师。与此同时,五年来,本中心举办的各种形式的佛学研讨会、专题讲座、工作坊及其它活动有一百多次,每次讲座座无虚席,有时听众多达上千人。在以唯利是图占主流文化的香港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热心研究、学习和听闻佛法呢?这与本中心设置课程时创立教学、研究的新学科,立足教学、研究为社会实践服务有关。
  环顾世界各地的佛学研究,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到,佛学研究若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积极运用佛陀的智慧去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这种研究就没有生命力。为此,要使今天中国佛学研究与僧教育有一个新气象,使之既能继承传统、开拓未来,又能面向社会和走入国际,就必须打破旧框框,突破旧格局,创立佛法研究与教学的新学科。
  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之所以能在开办短短的几年内吸引这么多学生专门攻读佛学硕士课程,其关键是佛学课程的设计独特。佛学硕士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应用性。它隶属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显示了它在实践上的定位。本中心在设计课程时以继承和发扬为宗旨。譬如说,在本中心39门课硕士课程中,传统的佛学课程有31门: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
  因明
  中观
  唯识
  戒律
  南传佛教阿毘达磨
  部派佛教对阿毘达磨法之辩论
  中国佛教思想史
  近代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史
  日本佛教概论
  藏传佛教:历史与教义
  宗教、仪规和神秘现象
  佛典导读与翻译
  禅典导读
  瑜珈师地论
  藏传佛教图像学
  佛教艺术和思想对印度和亚洲文化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化
  四重缘起深般若
  菩提道次第广论
  如来藏的研究
  巴利文入门
  中级巴利文
  巴利原典导读
  梵文入门
  中级梵文
  梵文原典导读
  藏文入门
  高级藏文
  传统的经教学习是基础, 实际运用的课程设置的是目的。因此本中心的课程特别强调把佛教理论应用在临床心理、调解、心理辅导等学科。目前强调佛法的实际运用的课程有8门:
  心灵辅导与心理咨询
  正念禅、减压与心理治疗
  佛教调解
  佛教心理学
  佛教智慧的科学基础
  自我觉醒:佛教的理论与实践
  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以上8门课的特色是很实用、很入世的,彰显佛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佛法对解决心灵种种问题的究竟效用,回答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只有学好禅宗的基本理论才谈得上把禅运用在心理辅导临床上。 马淑华博士开设的《正念禅、减压与心理治疗》,是基于当今流行的 “认知治疗”(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的研究,就是针对当今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等特点, 把佛法中四念住中活在当下、留意呼吸、观察身体的痛、静念、用心(mindfulness)等修禅方法应用到西方心理学上,帮助人处理压力,防止抑郁,增加包容和爱心,正确面对自己及其它人。研究证明,静念法可减低长期抑郁症患者的复发率。
  还有,或迟或早,人人都会面对死亡的恐惧。西方的心理学家,现在已应用藏傅佛教对待死亡的一套方法,帮助临终病人走完人生最后的一程。这方面除了念经超度外,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研究、学习,以便开拓人们对死亡范畴之思路,提升自己,进而帮助病人及家属。机缘一旦成熟,本中心打算开设病人心灵辅导课程以及其它不同模式的心灵辅导课程:青少年佛法心灵辅导、大学生佛法心灵辅导、企业家佛法心灵辅导、家庭佛法心灵辅导、婚姻佛法心灵辅导、妇女佛法心灵辅导、病人心灵辅导等。如此才能彰显佛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佛法对解决心灵种种问题的究竟效用,这是使佛教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法宝。
  实践证明, 与现代社会与现实人生紧密相连的实用佛学课程深受现代人的欢喜。《佛教与人生》是本中心为香港大学社会学院和文学院的本科学生开设的第一门选修佛学课程,主要从三方面探讨快乐幸福之人生:
  (i) 大环境—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清明,影响每个人的命运。鉴于此,本课程从(1)平衡三种财富观; (2) 佛教对战争与和平的教化; (3) 佛教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等三方面探讨如何建设人间净土之理想社会。
  (ii) 小环境—家庭的和睦、工作单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心境。 改善的方法为 (1) 四梵行; (2) 四摄六度; (3) 三学; (4) 五戒的现代意义。
  (iii) 个人环境—若暂时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小环境,那么可从如下三方面去认清自我,提升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求得永恒的幸福: (1) 以四圣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化解问题; (2) 以缘起法引导学生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 (3) 以业力缘起使学生培养尽责任的重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品尝禅味》是本中心为香港大学社会学院和文学院的本科学生开设的第二门选修佛学课程,重点探讨禅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禅和心灵开发、禅与自我觉醒以及如何才能使禅融入现实生活。
  因以上两门课程反映良好,二OO二年九月,校方又鼓励本中心为全香港大学的学生增开设一门拓展课程—《金钱、爱情与道德》,本课重点讲述金钱能使人生活舒适,爱情能使人感情丰富,道德能使活得充实,并给人生活之方向。去年有一百一十个本科学生选择修该课,今年增加到一百四十人。根据实际需要,现在本中心又为全香港大学的学生新增加一门拓展课程—《生命的意义》。
  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教授抽象教义为目的佛教教育很难受到当今社会的认同,不应成为佛教教育的全部内容;现代佛教教育应鼓励学生在学好佛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之上,积极运用所学的佛法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换而言之,佛教教育所体现的价值必须立足于社会的实际需求,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佛教教育体系才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