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学教育 >> 社会佛教教育 >>

从大学生角度浅谈佛教社会功能之心灵疗养——李昱

分享到: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人们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在精神文化上反而越来越不满足,甚至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抑郁、空虚、各种压力造成的精神负担格外沉重,甚至许多人因为不堪重负而崩溃、发疯、自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本该在校园平静的完成学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却过早的接触社会,直面社会的形形色色,接受到各方面的压力。目前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变化不定的社会发展,深感力不从心和无法自主命运,对未来产生焦虑。认为现在社会存在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自己作为大学生应该有责任加以改变,又感到实际上无能为力,有很深的压抑感。深感理想和现实反差太大,价值混乱,精神无所依傍,做人没有标准。如果有了过重的精神负担,在没有及时得到医治、缓解、慰藉的情况下爆发出来,就会造成很多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近几年来,这样的悲剧频频发生在我们身边,可以想象在每一个悲剧的背后会有多少让人难以忘却的伤痛。由此我们应当看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身处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的人们,以及面对学业和社会双重压力的大学生们从精神和心灵上给予极大的调解和净化。佛教主张宽容和平的生活态度,对缓和及调养人的心灵有极大的作用,都市中的寺院是浮尘间的一片净土,给生活在喧嚣芜杂的红尘中人带来一丝丝的清凉缓解他们精神的紧张和压力,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心灵的疗养院。作为一名宗教专业的大学生,我想从宗教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从大学校园中发掘佛教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裨益之处。
  为了较好的说明问题,我特地选取了一组同学进行访谈,试想通过平实的交流来谈谈佛教文化安顿人们心灵的主要方式,从而发掘出大学生对于佛教的心灵疗养这一社会功能的看法。这一组同学我选取的是大二到大四的同学,2女3男:大四、大三各两名,一名大二的。他们的信仰不同、各方面的背景不同,专业也不相同,选取对象的专业主要按照目前社会所分得冷、热专业各取一半,在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覆盖面广一些。为什么要这么选呢,大四的同学已经处于毕业前期,其对于自己的整个大学生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加上面临就业、升学等一系列问题,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不少的心理问题,选取他们应该说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至于大三的同学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刻,对于今后人生的发展要开始规划并加以实施,也面临不少心理问题,至于大二的同学已经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各个方面应该说是比较愉快的,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多是一些生活和情感上的,也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因此我选取了他们进行访谈,应该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的,我们通过聊天的形式来进行了访谈。
  一、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正确人生观的建立是拥有健康心灵的前提,访谈的所有同学无一例外的认同了这点。事实上,对世界对人生能否达成正确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幸福。因为人生的许多烦恼和痛苦,都是由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的,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说,对世界和人生的观察和认识,是正确或是错误,是深刻或是肤浅,是全面或是片面,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我们的生活感受,左右我们的行为方式。
  佛教文化之所以能够让我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首先以“空”的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洞察事物虚空不实一面的视角,从而在否定外在价值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将人生的目标定位在完善心灵、提升人性的追求上,化解人们由于对外在价值执著追求所造成的烦恼和痛苦。其二是随缘的观念。现在许多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就业困难,到寺院烧香拜佛以达成心中的愿望,北京的卧佛寺就由于其谐音为“office”而香火旺盛。寺院中的讲经师常以佛教的“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观念“开示”他们要珍惜“随缘”得到的工作,将它视为走向“不变”理想的一步,从而使他们既安心现状又不忘进取。三是责任的观念。现代佛教对大学生强调责任的观念,并将弘扬佛法的责任与为社会服务联系起来,强调责任是利他的行为,是勇者的担当,对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无信仰的A同学认为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他虽然没有信仰,但是在他看来宗教信仰对于一个人人生观的影响是很大的。信仰能否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因人而异,因信仰而异的:信仰正确的宗教确实是能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但是如果信仰的是邪教则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虽然他不信佛,但是在他看来,还是比较能认同佛教对于大众的裨益之处的:“据我平日所见,信仰佛教的人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健康的”。B同学是属于对佛教有好感的人,这种好感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家中有人信佛,另一方面是由于他读了很多的书,被一些书中所描写的高僧大德所感,从而对佛教有所亲近。并坦言之,接触佛教之后自己内心发生了不少变化。从前的他对于任何事物都比较执著,什么都想得到,虽然他是个很优秀的人,但是毕竟还是有很多事情是强求不来的,在得失之间他很痛苦、困惑。接触佛教之后,读了一些佛教著作,加上家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的他也看得开了:人生不过短暂几十年,“万般不带去”只要快乐就好了,何必对身外之物太过执著,一切随缘就好,心态就放平了。“虽然和以前相比,我是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我并不再感到痛苦,相反现在的我活得很快乐。而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不再努力,而是更好的把握我的人生而已。”这是他的原话,看来佛教文化在无形之中已经改变了他。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自然会拥有一颗健康快乐的心。
  二、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改变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而且源远流长。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伴随佛教而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