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港澳佛教 >> 历史 >>

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补考

分享到:
【内容提要】本文是笔者1999年出版《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一书后,据新见资料续作的考证。据钱澄之《田间诗集》,发掘出大汕出卖绘画作品周济清初遗民志士的史料。文章分析了现存广州光孝寺中大汕1692年所作碑文。它与澳门普济禅院中现存之“大汕宗风”的牌坊一起,成为大汕在广州和澳门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有力象征,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大汕为历史进步所作的杰出贡献。


        一、引言
   在刘羡冰先生的主持下,澳门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澳门中华教育会著名史家王文达先生(1901-1981)的《澳门掌故》一书。
   “文章憎命达”,文达先生以“章憎命”为笔名发表的这部著作,是一部嘉惠后学的上乘之作。
   关于石濂大汕,文达先生指出:
   大汕,普济禅院之开山祖也……
   大汕,想是一个具有聪明才干的明末志士,不过隐迹佛门,观其既不落发,亦不剃头,不侍虏廷,亦不拘泥佛诫,诗文不避绮语,且曾游历海外,操习贸易经营。当时广东常有粮荒之虞,汕尝运安南谷米以救粤之不足。……
   但其常与海外遗民义士交好,满清朝廷实深忌之,奈无证据,致终以别罪诬陷之耳。因汕交结名流士绅太广,若以谋抗清廷论罪,则株连必众。而当时之名流,亦有故意诋毁大汕,以求洗脱被累者。当地官吏亦以回护当时之一班名流士绅,不敢深究,故大汕当年之反清复明事迹,早被一辈名流仕宦毁灭尽净,已无可稽考也(注:王文达:《澳门掌故》,澳门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63页。)。王文达先生的上述意见,其实是对广东地区继康熙十年(1671)爆发的方以智“粤案”之后,康熙四十一年(1702)石濂大汕笞刑并遣返嘉兴一案的一种解释。
   这样,对于近乎“已无可稽考”的石濂大汕的志士史迹,我们仍将不遗余力地从现存文集、传世书画、传世金石及澳门文物中,尽力搜寻。
   本文是继笔者于1999年出版《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一书后,致力于此一搜寻工作的继续。在这一工作中,得到中山大学吕永光先生、广东博物馆朱万章先生、收藏家梁永基诸先生的指教,谨致谢忱。
       二、大汕与大杲、钱澄之的志士心结
   饶宗颐先生为拙著《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题《序》有云:“浪上人门下则兼绘事。其时皈命者,多以‘大’排名……其著闻者,石溪之为大杲,龚贤之为大启,倪嘉庆之为大然,大汕正亦取大为名,故曾青藜序其诗谓‘灿(曾灿)与无可(方以智)同参浪上人(觉浪道盛),得知大汕为奇士’,其言非妄”。作者此书是在饶先生指导下完成的。出版以后,先生对作者优勉有加,谓“此书网罗宏富,立义公正”。又于台湾出版的《重印离六堂集小引》,饶先生谓作者此书“诸多创获,譬如搜尽奇峰,……诚大汕之功臣也”(注:饶宗颐:《序》,见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页。饶宗颐先生制序,《大汕离六堂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0年,小引第1页。)。在饶先生鞭策下,本文继续进行大汕史事的考证。
   考石溪之名为大杲,见于钱澄之《田间文集》卷二十一《传》之《髡残石溪小传》(注:《钱澄之全集》之六:《田间文集》卷二十一《髠残石溪小传》,第423~424页,黄山书社,1998年。),传云:
   甲午(1654)再来白下,遂住锡长干。戊戌(1658)往谒浪仗人于皋亭,一见皈依,易名大杲。明年,杖人示寂于天界,师自祖堂奔赴,诸弟子以杖人亲书法偈及竹如意,遵遗命于龛前付授……。石溪大杲于1658年皈依觉浪道盛时,大汕年26岁,其时亦已师事道盛,并于江南开法。
   钱澄之(1612-1693)。安徽桐城人。长方以智1岁。南明唐王时,授漳州府推客,桂王朝考授翰林院庶吉士,知制诰。桂林陷后东归,一度削发为僧,仍还俗。隐居田园,坚持民族气节(注:钱仲联:《钱澄之全集序》,见《钱澄之全集》之一:《田间易学》第2页,黄山书社,1998年。)。钱氏为石溪密友,亦与大汕交结。
   钱澄之《田间诗集》卷二十二《客隐集》(自丁巳至己末)有《酬石濂大师》(注:《钱澄之全集》之五:《田间诗集》第464-465页,黄山书社,1998年。),诗云:
   穷途相见早相亲,天界威光藉汝新。
   绝技满身通不碍,新诗落笔喜无尘。
   能倾衣钵成师志,惯作丹青救客贫。
   最妙写真谁乞得,雨中偏貌白头人。此诗作于1677—1678年间,或为康熙十六年(1677)于金陵,或为康熙十七年(1678)于吴门之作。
   时大汕自京师及中州嵩山南返,与钱澄之相遇。钱氏为曾灿及石溪大杲的好友,因而与大汕亦有“早相亲”之谓。时觉浪道盛已去世20年。钱澄之认为,天界寺道盛一门的“威光”,此时藉大汕而日新又新,“能倾衣钵成师志”,把大汕看作杖人大师遗志的继承人。
   钱澄之又谓,大汕“惯作丹青救客贫”,即以画作赠与聊倒的遗民浪迹者,周济其生活。“雨中偏貌白头人”,则描述了大汕为老者写真的情状。
   钱澄之的著作,除《田间易学》、《田间诗学》采入《四库全书》外,其行世之诗文集,已列入四库违碍书目,原刻版籍,久已无存(注:钱仲联:《钱澄之全集序》,见《钱澄之全集》之一:《田间易学》第2页,黄山书社,1998年。)。 今从黄山书社重印本及《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44-145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我们重新追寻到大汕与此等遗民相交史事的一麟半爪,十分可贵。
       三、陈生洲《秋林独酌图》所见大汕题跋
   承广东博物馆朱万章先生指教,广东博物馆所藏陈生洲肖像之画卷有大汕的亲笔题跋
   清人周道,画有陈生洲《秋林独酌图》。今广东省博物馆入藏,题名《诸名士题陈生洲秋林独酌图》,其后有陈恭尹、屈大均、大汕、王瑛、季煌、王世桢、吴道镕、桂坫、商衍鎏等十九人题跋。其中陈恭尹题跋纪年为庚午冬,亦即康熙二十九年(1690)。
   陈恭尹为陈生洲《秋林独酌》题跋云:
   诗篇间澹是传家,久客南中兴优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