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戒律制度 >> 现代管理 >>

寺院管理的特点(2)

分享到:

5、思想情感性

寺院管理虽然离不开体制和权威的作用,但作为一项宗教事业管理工作,它又有其特殊性,思想感情因素的重要影响就是这种特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事实上,寺院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佛教信仰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共鸣来实现管理的作用的,所以管理者必须善于从思想上和情感上来引导下属,使其能在思想上坚定佛教信仰,情感上归属僧侣团体,形成为寺院和整个佛教事业而努力工作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由此来激发寺院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寺院成员没有了佛教信仰,没有了基于佛教信仰上的对寺院组织的情感依赖和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寺院管理必然会陷于混乱,甚至失败。

在这一点上,虽然其他的各种管理工作也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情感沟通,但比较起来,其他的管理更倚重于管理的制度来规范组织成员的活动,以及利益的刺激来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思想情感的交流在管理工作中并不十分突出。组织成员有无信仰,其对组织有无情感上的依赖,人与人有无思想感情的共鸣,这些也会对组织管理的效率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像寺院管理那样具有根本性。

6、超越功利性

寺院管理必须超越功利性,这是由佛教思想价值观的本性决定的。佛教以超越现实功利为根本价值追求,并通过这一追求来获得人生痛苦的根本解脱。其在社会中的各种功能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这一价值追求,如果寺院管理违背这一价值追求,以赢利为目的,以现实利益的追求为目的,以寺院人员的现实利益为目的,就必然对佛教事业带来伤害,对寺院声誉带来伤害,最终寺院的生存也难以维系。

这里必须注意,寺院管理要求超越功利性,并不是完全不讲效益,因为寺院管理毕竟也是一种现实的管理活动,而且要维持寺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要保障寺院人员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满足其基本的现实需求,而这种满足又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寺院管理又必须讲求效益和效率。只是这种讲求是在不违背佛教精神和价值追求下的讲求,是一种手段的讲求,是一种在经营佛教事业过程中的自然合理讲求,与那种惟利是图的讲求,与那种以赢利为目的的讲求是本质区别的。

上海交大MBA方式的隐忧就是如何防止在完全缺乏佛教精神熏陶的环境中培养的人才如何不被世俗的商业化腐蚀的问题。

7、德行统一性

寺院管理与许多管理工作的一个很大不同就表现在它是一项德行统一的工作,而不是一项纯粹技术性的管理工作。寺院管理的德行统一就是指思想道德与行为活动的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学与证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佛教思想价值与个人行为操守的统一。寺院管理之所以要德行统一,这是由寺院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寺院管理是佛教事业的管理,它本身就是一种弘扬佛法的事业,而佛法在人间就是通过佛徒们的言传身教体现的,如果作为佛教事业最根本的载体寺院的管理者都不能践行佛教,那又怎么能让其下属去相信和实践佛教呢?更别说要让那些还不信佛教的人来信仰和实践佛教了。事实上,寺院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既是佛教事业的领导者,也是佛教的精神领袖和思想文化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所以,寺院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的佛学造诣,而且还必须身体力行地践行佛教,做到有学有证,言传身教,戒学精严,学养并重。那种只学不证、夸夸其谈、不行戒定、言行不一的人是无法胜任寺院管理工作的,甚至还可能败坏佛教的名声,影响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虽然在人类社会的各种管理中,要将管理做好都需要管理者有较高道德操守和言行一致的品行,但比较起来,在其他许多领域,如果说管理者道德操守在某种程度上对管理工作并不会导致致命的影响的话,那么在寺院管理和其他的宗教组织管理中,这种影响则绝对是致命的,管理者不良的道德操守必然会使宗教管理走向失败。在这一点上,寺院管理与道德教育是一致的,如果一个道德教育者本身不能言传身教,身体力行,那么其道德教育必然失败,甚至不仅无助于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提高,还会起到毒化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作用。寺院管理者在被管理者和其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与道德教育者在被教育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如此。

8、教化传播性

寺院管理既是一项管理工作,又是一项佛教思想和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工作。因为寺院管理的目的就是推进佛教事业,佛教事业的推动又最终体现为有更多的人接受佛教,实践佛教,而这自然又有赖于佛教在社会中的教育和传播。所以一切寺院管理工作最终都是要体现在对人们进行佛教教育和传播佛教上,所以合格的寺院管理者也必然是佛教思想和文化的教育者和传播者。对每个寺院管理者来说,他必须意识到,他的每一项工作,也都是佛教的教育和传播工作。他应该时刻牢记,这样的教育和传播不仅要体现在寺院内部的各种管理工作中,而且也要体现在与外部各种机构和人员的交流中。通过各种管理工作,也使佛教思想和佛学精神传播到组织成员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并进而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这一点上,其他的管理工作可能就不一定强调这点了,比如企业的内部管理可能更多的是如何做好本机构的工作,政府的管理更多的是强调社会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医院的管理更多地是让医生以更高的水平和更有效的方式为患者服务,这些管理恐怕都不需要对下属和服务对象进行更多的教育和宣传,相反,过多的教育和宣传起到的可能还是相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