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菩萨信仰 >> 文殊菩萨 >>

五台山文化之形神合一

分享到:

 

 

 五台之名,由来已久。华严定位,三传传焉。文殊显圣,五顶通智。高僧之心斋,帝王之宫阙,文人之墨盘。自摄竺以来,积淀蕴厚,波及华宇。

五台之形,文殊之神,相合以冠,名登高位。孰初以合?得此美名。唐之四祖澄观而已矣,论曰:“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澄观之言,合形神以二,绕形神以五,二五之精,奥义现矣。饱丰之五台,分之蓄藏五智、五眼、五部、五阴、五佛、五髻、五乘,以此各清五浊。是谓:五台,文殊之形也;文殊,五台之神也。后世人杰,竞相访之,往谒五台,求见文殊。

文殊师利,诸佛之师,七佛之母,返师为徒,辅佐释迦,度化众生。其威严洒落之态,犀利逼人之锋,披荆斩棘之功,悲世悯人之心,或塑于殿宇庙堂之形,或彰于十二分教之说,或隐于无示无答之言。左手执剑,斩断无量烦恼;右手托经,示现般弱智慧;座以雄师,欲出勇猛精进。自迦毗罗卫至五台山,沿路僧人,或睹其容,或闻其声,顶礼膜拜,五体投地。然教外之人,视以奇闻异说,其以科学理性之思维,求见般若甚深之智。

澄师寓形以神,往后信众,或见形曰神,或遇神廓形。昔者或补遽罅漏缀以成文,或拾人牙慧拼凑成章,然不分形神难以贯通。形者,枝叶也;神者,根本也;形神合一者,五台山文化也。其根者,盖文殊般若智慧也。般若之内涵、分类、善巧、方便,或汩没于浩瀚典籍不复出也,框限于精英难降大众,有悖于人间佛教之宗旨,乖违于佛菩萨救世之悲悯,倘藏于经阁,民众渺然或睹其皮毛而已矣。

  般若学,发端于南印,北及北印,中转于阗,放光洛阳,合玄魏晋,格义偏即,肇论性空,三论假有,融于宋明,遂不复也。其性空假有之理,可以理寻,难以事诘,故被华严经具象化于五台之文殊,自此文殊信仰思想分三焉:文殊本体信仰、五台山圣山信仰、般若信仰。曩者不求般若反顶礼文殊、抚摩五台,殊不知五台文殊乃般若之表也,开启智慧者般若自性也,非乞诸他力而获解脱,且文殊般若,混于经典,难求实相,是故彰明般若以开心明性用诸身心者,当理顺文殊之般若体系,求诸实相,传播智慧。鉴此,肖黎民先生、秦亚红女士之《文殊智慧哲学精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本诸西哲,重构般若;由上而下,推展“神学”;体用一如,掘根溯源。是接引澄观之论而解其神、掘其根也。

文殊司者,般若也,何来智慧,缀以文殊?曰般若即智慧,是二者一源而二名,此智慧非聪明之智,乃人生之根本大智,通其有无,则几于文殊,故曰文殊智慧;哲学者,何也?西哲之研究,必分之以本体、认识、方法、价值、实践,此之视其为方法;精义,一同于精髓、根本。合而名之以《文殊智慧哲学精义》,既以哲学之方法探究文殊智慧之根本精髓,此有别于宗教学之方法,亦区分于宗教信仰之思想,是于五台山文化资源寻求理性之思、哲学之源、价值之根。其体系构筑,第一义谛、不二法门、自在三昧、烦恼菩提、不即不离、淤泥莲花,六论结合,静以文殊智慧之理念,动以文殊智慧之实践;体于形而上之思,用于形而下之行;源于太极人极之思,行于自然缘起之道。是谓:五峰巍峨腾滹沱,文殊腾跃现般若;智慧体系六妙门,门门趣元根尘落,试以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