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菩萨信仰 >> 文殊菩萨 >>

肖黎民:文殊智慧中的“和谐”原理(2)

分享到:

 

在西方的语汇里,哲学一词就是“爱智慧”的意思。看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智慧皆是人类共同的永恒追求。智慧有别于聪明。如果说聪明是人们在处理某种形而下的具体问题上的一些机巧的话,那么,智慧就是人类对形而上的根本问题所具有的终极关怀。艾略特所谓“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在信息中丢失的知识?到哪里去寻找在知识中丢失的智慧?”即指此意。追释尊、文殊原初以圣言设教之本怀,归根到底是为了救度人间苦难,解脱人生烦恼。文殊智慧的“六妙法门”门门都是救度苦难、对治烦恼之法。

 

所谓妙达“第一义谛”,就是让人们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度一切苦厄”的根本所在,它“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或者也可以这样说,面对烦恼,要通过般若甚深智慧来深观法性,追溯元点,还原本来,探显究竟,将所遇到的形而下层面的任何具体问题、现实问题、人生问题皆与终极问题、“第一义谛”相联系,也即与空相应,与真冥合,与天地精神独往来,具有一种形而上的终极关怀,这样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表层看到深层,透过“有”看到“空”,以妙达“第一义谛”之空性来解构烦恼、放下烦恼、忘却烦恼、淡化烦恼、转化烦恼、超越烦恼,从而获得拯救和解脱。要想妙达“第一义谛”,就必须超越相待直至绝待、超越自我直至无我、悟空直到我空法空二性俱空的境地,最后空其所空,将这个空也空去。于第一义中,一法不立,一法不舍;从空起用,真空妙有。妙达“第一义谛”的智慧就是将这个“空”的过程视作一个无限否定、永远超越、“永不疲厌”的过程。每一次的否定都离肯定更近,但还不是肯定本身。所谓肯定就包含在无限的否定和无限的超越中,而“第一义谛”就同时隐含在无限否定所潜伏的空间里。这种“空”化的过程是一次次脱胎换骨式的蜕变、升华和质的超越的过程,是在否定中不断解构烦恼和超越烦恼的过程。它从本体论的根上刨掉了烦恼习气所赖以存在的依据。当悟到烦恼之“空性”时,烦恼也就立转为空,如一滴水顿时会消饵于空性本体的大圆觉海中。所以,妙达“第一义谛”的智慧可说是一种否定的智慧和超越的智慧。为了有别于其它类型的否定智慧和超越智慧,我们可以再加一句,“第一义谛”的佛家空慧就是无限否定的智慧和无限超越的智慧。它最后的肯定只是在无限的否定中显示出来。

 

“不二法门”是“第一义谛”的另一种妙达方式,它为悟入“第一义谛”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认识门径,人们可以通过“不二法门”更好地认识“第一义谛”。如果说“第一义谛”意识到存在的终极性,看到色中之空,有中之无,看到事物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性,那么,“不二法门”则看到事物在差异背后的同一性、同构性、平等性、和谐性和圆融性;如果说“第一义谛”是通过存在的终极性和本质性来解构烦恼的话,“不二法门”则是通过存在的同一性和圆融性来解构烦恼。既然“第一义”为空,那么空中万象就是同一的、平等的,因而也是相通的、和谐的、圆融的、无差异、无对立的;既然烦恼的根源皆由“二”而起,二是无明之源,那么,只有不二,才能破除由二带来的无明;只有不二,才能消融和泯除由各种对立、相待、矛盾、攀缘所造成的“二”,从不二中看到存在的同一性、和谐性和圆融性,即可解脱烦恼。这其实是站在对二进行否定和超越的角度来谈“第一义谛”的。二即有漏,不二即无漏。但不二非一,而是第一,是对一的再否定、再超越,这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种“不二法门”的确不可思议。要想真入“不二法门”,必须达到“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甚至无有语言文字”(文殊语)的超绝境地。文殊妙圆“不二法门”妙就妙在他既意识到“不二法门”的不可言说而没有像众菩萨那样直接去说,但也没有选择维摩诘般的沉默不言,而是道不离言,以言遣言,说不可说,在语言中超越语言,从而不落有言和无言的两边,在道不可言和道不离言的紧张关系中圆融无碍,达致和谐。

  

   在佛家看来,这种第一不二的不思议境界需要在禅定中证悟。文殊禅法的特质即为“自在三昧”。它由文殊在所说中显示并被佛陀所揭示,体现出“无心用道”的特点。所谓般若无知,故无所不知;般若无得,故无所不得;般若无为,故无所不为。无知、无得、无为中故可圆成大自在。这是文殊般若的方法论。

 

依第一不二之的形上之理,生出烦恼即菩提的“逆转”之法。烦恼由“二”招致,从世间法的常见来看,它是菩提的反面和敌人,两者是“二”和对立的。如果我们与烦恼为敌,或者以二法去对治二,那么结果会出现更多的二,出现更多的烦恼;此二刚伏,彼二又生。但是如果依“第一义谛”的“不二”之理作整体观照和辨证思维,烦恼其实又是菩提之母,失败是成功之母,逆境是顺境之母,二者又是统一的、相反相成的。如果善于转化,烦恼即是菩提。烦恼正可成就菩提。果能如此,我们就会从此不怕烦恼,而且还会正视烦恼,与烦恼和解,战胜和转化烦恼,化烦恼为菩提之大用和资粮;有此“善转” 之功,我们就可将危机转化为良机、将逆境转化为顺境、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将非道转化为正道。这是由“第一义谛”和“不二法门”所带来的力量和无穷妙用,由此也可成就“不即不离”——以出世为入世的即世人生和出污泥而不染的清莲人格,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转迷为觉,转烦恼为菩提。一个人是一个“不耐烦”的人,还是一个“耐烦”的人,关键看是否能够用这种大智慧完成这一转。处于现实生活的人们,不可能脱离自身所处的环境,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在人间寻求解脱之道,在烦恼中解脱烦恼。“第一义谛”、“不二法门”和“烦恼菩提”就是在人间寻求解脱之道,在烦恼中解脱烦恼的“不二法门”和可行之法。所谓人间佛教,所谓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在烦恼中解脱烦恼,才可让我们直面人生,正视烦恼,以一种积极的、勇猛精进的态度来转化人生、创造人生,不断为自己开辟出新的人生境界,并达到人与天、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己五维和谐圆融的境界;才可让我们以无限广大的胸怀来包容世界,包容他人,包容自己,并减少无谓的纷争,将干戈化为玉帛,将竞争变为合作,从而在“心”上彻底完成一次根本的蜕变和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