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法事 >>

“古鲁仁波切都钦”类型初探(2)

分享到:

  二、古鲁羌姆法会之“都钦”

  据《意乐成就祈请颂》,古鲁仁波切在每月十日降临雪域高原,“十日”随即成为古鲁仁波切的吉日。但每年的藏历六月十日,不仅举行会供诵经,而且在寺院中将举行长达11天的法会,在法会期间举行金刚法舞和灌顶仪式。这是因为依据《藏传佛教各教派综述及注释》和麦旁仁波切的“初十事业纪念文”(tshe-bcuvi-mdzad-ba-rjan-bzugs),莲花生大师的生辰日为猴年六月十日,为了纪念他的诞辰,每年藏历六月十日便举行“古鲁羌姆”法会。2004年正是猴年,所以该年藏历六月十日在藏区的很多寺院特别是宁玛派寺院举行了大型的金刚法舞会。

  “古鲁羌姆”法会的整体过程有固定模式。首先,从空间范畴上看,由几个主要部分构成:会供品和坛城,以及诵经、金刚法舞、灌顶等;其次,从时间概念上看,分四个阶段:一是六天的会供仪轨,二是两天的诵经仪式,三是两天的羌姆仪式,四是一天的灌顶仪式。当然在法会过程中,空间和时间是绝对统一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宁玛派寺院噶托寺,依照传统在2004年藏历六月举行了大型的法会跳神仪式,笔者有幸前往调查,在堪布扎西和喇嘛桑桑等人的帮助下,以田野笔记的形式得到了一些资料,现根据资料叙述如下:

  1、会供仪轨(cho-ga) 古鲁仁波切吉日的会供仪轨,目的是向莲花生大师祈请,藏语称“古鲁却呷”(gu-ru-cho-ga,“三身仪轨”),为期6天,从藏历六月一日到六日。首先从其名相上看,“三身仪轨”中的身,据《金光明经玄义》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知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而身、语、意又从三根本修,因此,对“三身”理解应从法理和修持这两个层次上理解。对于这两个层次的意义,在藏传佛教中体现得非常具体形象,特别是在古鲁仁波切法会的会供仪轨中,“三身”、“三根本”被形象地展现在所制作的大小坛城中。这种坛城是一种象征,既具有莲花生大师修行仪轨的意义,又具有供养莲花生大师的意义。在噶托寺大经堂和学院的大殿里分别设有两个坛城,一个是由寺院僧人制作,置于大经堂内;一个由学院僧制作,放于学院经堂内,两个坛城所摆设的格局相同。两个坛城特为法会的会供制作,所以有别于寺院中长期存放的坛城,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质量的要求,由糌粑做成,但它最终的意义和目的是一致的。会供的“似”坛城,由供品、曼扎、三根本象征物,以及坛城顶上所悬挂的幢构成,依次组成一个四方的立体塔形。其中,“供品”分为两层,最下面的一层是供食(zhal-zas),主要摆放的是糖果、饼干、水果等,第三层的供品主要是净水、酥油花及由糌粑做的食子等。第四层上陈放的是三根本的象征物,即上师、本尊、空行三者,其整体形状如塔,分为两层,由酥油和糌粑做成精致的不同形状的花、祥云等图案。上师、本尊、空行三者的区别在于,置于塔顶部的酥油花的图案不同和所放置的位置不同。其中,上师置于中间,顶部莲花上放有金刚杵;本尊置于上师的右边,顶部莲花上有月亮,月亮上露出了半个金刚杵;空行置于上师的左边,莲花上是火焰环绕着月亮。由于宁玛派有两个主要的教法传承系,所以在上师、本尊、空行的塑造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多吉扎类型,二是梅卓林类玛。同是白玉县的宁玛派寺院白玉寺的类别属于梅卓林传承,所塑造的三根本的象征图案有别于噶托寺,其主要区别在于莲花上所放置的法器不同。在6天的会供中念诵的是古鲁仁波切会供文。

  2、诵《上师密集》(bla-ma-gsang-vdus)经 在6天的会供后,紧接着就是“上师密集”仪式,举行2天诵经,所诵的经为“上师密集”经。尽管从法会的第一天开始,在大经堂内就一直以诵经为主旋律,但举行仪式的过程不同。在诵“上师集密”经时,根据经文中的要求,由正副施法者将所供的食子供奉给佛菩萨本尊上师的总集——莲花生大师,供奉给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诸护法,祈请他们加持和护佑。诵经从早晨7点开始到下午6点,每3小时一遍。每遍均按规定,由正施法者(chos-dpan-che-po)随着诵经声拿着金刚橛、金刚杵、三角形黑布等法器,在经堂坛城前按仪轨要求做各种动作,这些动作主要以跳步转圈为主,用刀切割“林尕”(ling-ka),即护摩中燃烧的俑像或刍人。切割完“林尕”后,由副施完“林尕”后,由副施法者(chos-dpan-chung-ba)将此邪恶之物从大经堂扔出,由正施法者分别将净水、食子供品举过头,供养给上师及莲花生大师等;将青稞酒和食子举过头敬奉给世间、出世间护法。

  第二天下午,也就是藏历六月八月下午,在噶托寺大经堂内,施法者守成供养仪轨后,由一位获得堪布学位的高僧佩戴整齐,在众信徒前宣颂19世纪麦彭·绛央南杰嘉措大师的传记要文。

  3、羌姆——金刚法舞 “羌舞”意即“法舞表演”或“金刚法舞”。伏藏大师降央华让仁波切在《智慧妙音——金刚法舞仪夫史》中说:“从无数具妙吉祥的体态中,以手的姿态为主表演的称为‘嘎尔’(gar),以脚的姿态为主的表演称为‘羌姆’(vchams),将两者相结合在一起表现称为‘当达普’(stang-stabs)”,所以,在寺院中所跳的法舞又叫做“嘎尔羌姆”(gar-vchams)。“羌姆”在宗教仪式中,直接将表演艺术与信仰体系联系在了一起,在寺院举行“羌姆”时,有正规的场地,有音乐师、领唱师、舞蹈者,从艺术的角度说具有“歌舞剧”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它更具有宗教的意义,它是宗教艺术的行为展示。“羌姆”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一种宗教仪式,它既具有佛教教义的理论依据,又具有僧俗两界的凝聚力,从信仰上将僧俗两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藏传佛教中,各教派有各自不同的“都钦”,金刚舞亦各具特色,依据各自不同的传承,时间和内容各不相同。

  宁玛派一年一度盛大法会之一即是藏历六月十日的“古鲁都钦”,据伏藏大师降央华让的《智慧妙音——金刚法舞仪规史》,是宁玛派的大掘藏师却吉旺秋根据他掘出的文献,编排了名为“莲花生八相”的福舞。此即是最早的“古鲁羌姆”,而后形成传统流传至今。现根据噶托寺法会的现场纪录,对“羌姆”法会的形式作如下描述:

  首先,各大寺院都有古鲁仁波切金刚法舞的“羌怡”(vchams-yig,“金刚法舞文”),即莲花生大师法舞的曲谱、蓝本,“羌怡”主要包含了几个内容,一是乐谱部分,二是每个程式的名称、内涵;三是法舞的步伐姿态。各程式按其具体的要求进行。其次,尽管藏历六月九日和十日这两天“羌姆”的主体内容相同,但其形式、功能以及所演出的曲目不同。藏历六月九日的“羌姆”称为“嘉羌”(skya-vchams),六月十日的“羌姆”称为“果毅”(dngos-gzhi)。所谓“嘉羌”是指无法主面具之羌姆,也既是说跳神者在羌姆中不穿法衣,不戴面具,身着僧衣,佩戴多彩的吉祥带演绎。“果毅”即初十羌姆,舞蹈者身着金刚法舞的法衣,头戴法舞的不同面具,手拿法舞相应的法器演绎。几乎所有参加法会的僧俗众信徒都聚集观看参与,使法舞会既有节日热闹的气氛又有宗教肃穆的氛围。故从形式上来说,“嘉羌”是非正式的,其气氛和可欣赏性上远远比不上初十的“果毅”。从其功能上说,“嘉羌”承担的是准备的功能,这种准备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跳神者神舞动作的准备;另一方面又是跳神者宗教心理的准备;同时,又是诵经领唱师身心两方面的准备。在“嘉羌”中从法舞者严肃、认真、聚精会神的神态中,可感知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感受圣神和肃穆。从所演出的曲目上看,这两天的法舞具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是内容上的不同,而是某些程式的不同,如“会供哥歌”(gshogs-glu)、“护法金刚菩萨舞”、杂技唢呐等在“嘉羌”中没有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