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人物 >> 高僧 >>

慧能(8)

分享到:

   应当指出,慧能看到事物都有对立面,看到事物相比较而存在,这是有辩证法思想因素的。但他并未把这思想加以客观地运用,而是最终通过它否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沼。
   包括神会在内的慧能的后继者们,对这三十六对法都缺乏注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这大概是因为这些人的主观唯心主义比慧能更加彻底的缘故。在他们看来,固然可以通过三十六对法的互相否定来最后否定整个客观世界,然而它们毕竟是片断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例如,慧能用“明”否定“暗”,用“暗”否定“明”,最后虽然明暗都是空,但这毕竟是明暗之间的相互否定,明暗都在“心”外,这就有点客观唯心主义倾向了。慧能的弟子们则根本不涉及这些问题,而是迳直地要人们在心上下功夫,所谓“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神会语录》卷二),这就在主观唯心主义的邪道上越滑越远了。

   五、慧能与楞伽师

   自从鸠摩罗什、觉贤来汉地传了大乘禅法以后,中国内地习禅之风随之盛行。刘宋时期,求那跋陀罗译出四卷本《楞伽经》。由于这部佛典谈到了禅法,习禅的人便把它法作根本经典。这些尊崇《楞伽经》的人代代师资相传,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后世便称他们为“楞伽师”或“楞伽宗”。据僧传记载,到弘忍(死于公元674年)时,楞伽师的传承已继续了五代。每一代的头人称为祖师。
   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弘忍以后,弘忍一系分成两大派,即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和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这时楞伽师在群众中已有了广泛的影响。南北两宗为了抬高本宗的地位,都说自己是弘忍的嫡传,楞伽师的正统。从思想延续来看,神秀一派的学说更接近楞伽师的传统思想,应当是楞伽师的正统。但当时能不能取得正统地位,对一派的兴衰关系很大,所以慧能一派力陈神秀一派非正统,而把本派说成是达摩以至弘忍的嫡传。慧能一派虽然把自己硬说成是楞伽师的正统,其实他们的学说则跟楞伽师很不一致。他们的区别有以下四点:
   (一)慧能一派以《金刚经》为根本经典,楞伽师则以《楞伽经》为根本经典。
   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
   可见,楞伽师从初祖菩提达摩开始,便以《楞伽经》为根本经典。这种情况至道信、弘忍两代稍有变化,他们主张除《楞伽经》之外,还要吸收般若经的义理。如道信说:
   要依《楞伽经》,……又依《文殊说般若经》。(《楞伽师资记》第五)
   达摩以后的楞伽师虽然也把般若经当作习禅的依据,但并不否认《楞伽经》为根本经典。这种情况,终无变化,直到神秀时仍然“持奉《楞伽》,递为心要”(张说:《大通禅师碑铭》,《全唐文》二三一卷)。
   然而,慧能一派则根本抛弃《楞伽经》,而代之以《金刚经》。如慧能说: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密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敦煌本坛经》)
   这种转变说明慧能一派的思想完全转到崇奉《金刚经》上来了。应当指出,在慧能禅宗系统里,如洪州宗,虽然也奉持《金刚经》,但同时也奉持《楞伽经》。这说明他们的思想除继承慧能之外,也还上接楞伽师。
   (二)慧能主张“无念”,楞伽师则主张“心不起”或“安心”。
   什么是“心不起”?神秀对此做了说明: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宗密:《园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
   “离念”即“心不起”。“心不起”也就是使心象虚空一样,实际上就是什么都不想。神秀还说:
   瞥起心是缚,不起心是解。(同上)
   “瞥”即瞬间,引申为动。哪怕心有微动,就是缚。张说对神秀的这种主张有个很恰当的说明:
   其开法大略,则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大通禅师碑铭》,《全唐文》二三一卷)
   可见,所谓“心不起”就是使心绝对地静下来。神秀认为,只有到了这种状态才能“心性觉悟,无所不知”(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什么都不想,而又“无所不知”,这是神秘主义的认识论。
   楞伽师从初祖求那跋陀罗起就主张“心不起”,(注:神秀的弟子普寂尊菩提达摩为初祖,而《楞伽师资记》的作者净觉则尊《楞伽经》的译者求那跋陀罗为初祖。)他为了证明“心不起”是《楞伽经》的根本思想,故意曲解经文,把《楞伽经》说的“一切佛语心”之心说成人心之心:
   《楞伽经》云:“诸佛心第一”。我教授法时,心不起是也。此法超度三乘,越过十地,究竟佛果处,只可默心自知。
   这是说,“心不起”是最高解脱境界,也是《楞伽经》的根本思想。其实《楞伽经》的“诸佛心第一”的“心”,“意思同于‘枢要’,‘中心’,并不是指人心之心”(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207页)。求那跋陀罗为了推销“心不起”学说,硬给它找到了所谓经典上的根据。自他以后,“心不起”(或“不起心”)就成为楞伽师的根本主张。
   慧能并不主张“不起心”,而是主张“无念”。他的“无念”(楞伽师也用“无念”一词)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去掉“妄念”或认识到“妄念”的不正确,至于所谓正确的“念”则不必去掉。
   (三)慧能主张顿悟,楞伽师则主张渐悟。
   在成佛的速度上,楞伽师都主张渐悟。这种渐悟思想,在楞伽师所推崇的根本经典《楞伽经》中就已明确指出: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卷一)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