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禅(4)
时间:2008-09-09 13:24来源:文史哲,1994年第2期作者:姜超 点击:
三
希腊古哲和先秦诸子,既对人类文明做出不朽的贡献,也给后世留下严重的障碍。最突出的就是古希腊人把存在和意识对峙起来,从而导致唯物论和唯心论争吵了两千多年;古代中国人把善和恶对峙起来,以致引出对人性看法的分歧多少个世纪。这两大障碍的根源,从思维模式上来看,就是二元相对。
什么是二元相对模式呢?通俗的说就是在比较的框架中感受、思考、认识。比较有双重的效益。在认识系统中,它既是认识的形成起点,也是认识的发展动力。没有比较,就没有认识。在意向系统中,它一方面是烦恼构成的基础,一方面是烦恼演化的线索。没有比较,就没有烦恼。烦恼是比出来的。
生死、成败、得失、沉浮、荣辱就好象恢恢的大网,古今中外,芸芸众生,都挤在其中东冲西闯,徘徊挣扎,蹒跚奔波。因此,喜悦幸福只是有限的几个点,烦恼痛苦却是无限的一条线。怎样才能从无限的烦恼痛苦之中解脱出来呢?禅认为把一念之心以外的万象万物看成是虚幻的,是实现解脱的基础;排除干扰,一尘不染是实现解脱的过程;心的活动(认识、思考、感受)由二元相对模式中转移到一元绝对模式是实现解脱的保证。在禅发展的初期对基础和过程的重视是充分的,对实现禅的保证,重视得是不够的。
慧能大师在创建自己的学说时,以神秀为首的北宗禅,正在独霸天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慧能的主要精力不能不放在叛逆传统之上。因此,他的学说突出的倾向,不是立而是破。破什么呢?慧能抓住北宗禅最核心的地方、针锋相对提出“无”的观念。慧能学说,以无为纲。无念、无相、无住都是无。三无之中,核心是无念。
无念是只有正念并无邪念。这种无念既是本体,也是认识,更是修养,因此它是三位一体的无的核心。无住是指三位一体的无,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这是无念的内涵质。无相是指三位一体的无,不受任何外在名相的束缚。这是无念的外延质。
外在名相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有形的,一类是无形的。有形的名相指的是语言、概念,这是阻碍把握最高本体的有形枷锁。无形的名相指的是思维模式,这是阻碍把握最高本体的无形桎梏。禅在初期,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对有形枷锁的反对上。因此出现了无字禅的倾向。其实,和有形枷锁相比较,无形桎梏对把握最高本体所起的障碍尤为严重。因此,慧能之后的大禅师,对思维模式的意义越来越强调了。
赵州是慧能五代传人。他的老师是南泉普愿。《景德传灯录》中,记载了师徒二人的一段对话:
赵州曰:如何是道?
泉曰:平常心是道。
州曰:还可趣向否?
泉曰:拟向即乖。
州曰:不拟争知是道?
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州于言下大悟。
赵州大悟的内涵是什么呢?原来赵州问道时心态被囿于二元相对模式之中,南泉针对赵州的具体心态,启示他不要在知和不知中兜圈子。真正的道,并不是在知和不知,是和不是的二元相对之中所有悟的。赵州主要是问道,南泉主要告诉他悟道的模式。模式不是道,但荒谬的模式却是悟道的障碍。这段对话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讨论什么是道,而是强调二元相对模式对悟道的严重障碍。
临济宗的创始人临济义玄是慧能的五代传人。他对放弃二元相对模式的重要意义,强调得更明确了。在《临济语录》中他提出:
幻化空花,不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不但要放却得与失,是与非,而是立刻地把它抛掉。为什么要这样坚决和迅速呢?因为只有放弃得与失,是与非才可能把握最高本体。得与失是个二元相对,是与非也是个二元相对。这两个二元相对是所有二元相对的概括。因此,临济要求放弃的并非仅仅是得与失,是与非,而是由得失、是非而构成的二元相对模式。
禅认为二元相对不是智慧而是愚昧。禅师把这种愚昧称为“无名”。“无名”把人引入歧途,引入然与否,得与失,是与非,彼与此的迷宫中。一旦步上歧途,误入迷宫,越走离本体越遥远,越兜越不认识那个最高本体了。因此,禅认为必须放却二元相对模式,不要在肯定的前提下来否定,而要在否定之中来否定。立足肯定来否定,就钻入二元相对之中了。只有立足否定来否定,才能从二元相对之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是摆脱“无名”,把握本体的重要保证。模式好象生命的门。有两个门都向生命敞开着。一元绝对是步入禅的门,二元相对是溜出禅境的门。生命从前一个门升入极乐世界,从后一个门堕入无边苦海。禅所提倡的一元绝对模式,其实质就是绝对片面。
怎样看待禅的一元绝对模式呢?
从科学主义角度来看,这种模式是极其荒谬的。因为放弃相对模式,不但认识构成失去了基础,而且认识发展也失去了动力。但是从禅的的角度来看,二元相对模式是绝对不可要的,一元绝对模式却是须臾不可无的。
首先,一元绝对模式是禅的实现基础之保证。因为没有一元绝对模式,在本体论上禅就无法不被卷入心物二元相对的旋涡之中。一旦陷入一念之心和万象万物对峙的格局,那么禅的实现基础就被彻底的破坏了。在禅看来,物和心根本就没有相对的可能,因为心是唯一的最高的真实本体,物不过是纷纭的虚幻的现象。
其次,一元绝对模式是禅的实现过程之保证。因为没有一元绝对模式,在修养论上禅就无法不陷入情缘二元相对的泥淖之中。情缘一旦对峙起来,那么禅的实现过程就被全面的毁掉了。因为,在禅看来,一尘不染所以能实现,就因为情和缘并没有相对的条件。缘是由偶然要素而构成的以假为真的机遇,情是由必然要素而构成的本体。
最后,禅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解脱。无论那个系统,那个层次的解脱,没有一元绝对模式的保证,都是不可能的。一旦由二元相对转入一元绝对模式,于是色和空、光和暗、一和多、生和死、得和失、成和败、沉和浮、荣和辱、同一和差别、有限和无限,凡此种种都失去固有的价值了,于是生命的心态便出现了大圆镜智。从本体上来看万象万物刹那之间进入一念之心,从修养上来看排除一切干扰出现了一尘不染的境界。这当然不是知的反馈而是悟之必然,但悟也不是来无其端的,一元绝对模式就是悟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