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原始佛教理论 >>

《灭苦之道》的前言后语(3)

分享到:

  五、我与汝等于四圣谛无知、无见、无随顺觉、无随顺受者,应当长夜驱驰生死。以我及汝于此苦圣谛顺知、顺入,断诸有流,尽诸生死,不受后有。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顺知、顺入,断诸有流,尽诸生死,不受后有。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修无间等。【契经 杂因诵】
  印度文明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禅定。藉助禅定,人类才得以发现生命轮回的事实。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生死死生,众生在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中翻滚、轮转,无止息处。轮回的观念不在于提醒人们负起善恶果报的责任感,而是更深入地反省:如此周而复始的生死流转,究竟有何意义?有何目的?印度人于是开展出迥异于其他文化的解脱观。也正是这套解脱观令印度哲学得以衍生出了不起的修行文化,使大批大批的社会精英将全部的生命投注于哲学理想的实现,成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社会运动。
  然而,禅定的功用只是扩大了人们的视界,生命的期限从今生延续至生死轮回,世间的舞台由人身拓展为五道众生。但生命的茫然依旧、世间的苦迫依旧。解脱,光靠禅定是无能为力的。
  佛陀是位优异的修行者,举凡印度文化中所有的修行方法及修行理论,佛陀无不精通。成佛前,他实践过所有的修行,并且每一种修行都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所得到的却只是颓然地证实它们全都不是真理、全都无助于解脱。他明白,答案唯有靠自己以智慧去寻求了。
  在尼连禅河畔,他来到一棵菩提树下静坐沉思,舍弃一切臆测、想像及传说,以生命完整、实际的运作过程为对象,经过严谨地观察、精确地探究、审慎地思惟。终于,这亘古迷思得到解答、轮回锁炼由此斩断、涅槃闱幕终告开启、等正觉者出现于世。
  成等正觉之后,佛陀愿将这宝贵的体验贻享世人,经过归纳整理,将所知、所见的正法,以四圣谛向世人讲说。
  四圣谛是佛陀正觉的内容、正法的轴心、契经的宗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一切的疑惑,全都将在四圣谛的解析下冰消瓦解。若是能进一步地实践四圣谛,便能进趣修行的终极目标----断诸有流,尽诸生死,不受后有。
  反之,若于四圣谛无知、无见、无随顺觉、无随顺受者,纵使精通三藏教典、辩才无碍,证得禅定神通、瑞相感应,仍然不能豁免长夜驱驰生死。
  四圣谛分别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苦'是圣谛、是真理、是见法及解脱的重大关键。倘若不能明白圣谛全然在这苦的探究及解决,便不可能理解正法。
  灭苦,是修学佛法不可或忘的唯一目标。何者为苦?苦从何来?苦如何灭?如何训练灭苦的技能?这是所有人类文明中最重要、最有价值、至高无上的智慧,也是佛陀唯一想告知世人的真理。
  距佛陀入灭已两千五百年的今日,'知苦灭苦'唯有从北传《杂阿含》与南传《相应部》的〈契经〉去探究了。
  六、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间思惟。所以者何?世间思惟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觉、不顺涅槃。
  汝等当正思惟:此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则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契经 杂因诵】
  虽然,原始佛法的重要已为人发掘,但展读《契经》却令人感到艰深诲涩、难以理解。问题其实不在经文而在读经的人。世间思惟是人类与生俱来且不待学习的本能。人们依世间思惟待人处世、研究学问,也依世间思惟赞颂佛陀、研读佛法。如此,纵使佛陀被形容得万德庄严,佛法被充实得包罗万象,仍是落入世间思惟,为佛所呵责。
  何谓世间思惟?不消说,因自私自利而作奸犯科当然是基于世间思惟,但民族英雄忧国忧民的光耀典范也脱不开世间思惟的范畴,再更深入地追究下去,佛教徒那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宗教情操,又何尝不是世间思惟!世间思惟的范围实在太过广泛也太过普遍,简直不容列举,仅能将它的运作过程稍作介绍,藉以描述世间思惟的定义。
  感官是众生接收资讯的管道,透过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知,每一个人拣选所关注的资讯营造了自己的世间。众生放任自己的心意,随逐这些资讯的节拍起舞:感受、想像、思量、辨识,依之发展自己的思惟模式。这样的精神活动,一律归纳为世间思惟。它们是轮回的动力,推动众生经历一世又一世的世间。
  思惟四圣谛对人们而言,则是既陌生而又毫无概念的。它和世间思惟相反,必须沉着、敏锐地觉察自己感官和心意的一切活动,不令随逐世间而翻滚搅动,并藉这样的观察,透视生命的真相、解决生命的问题。
  《契经》是四圣谛的详细解说,倘若以世间思惟的方式解读《契经》,即不能避免谬以千里的差错。本书将试图放舍一切世间思惟的既成模式,以四圣谛为座标、以《契经》为经纬,逐步勾勒出这古仙人的灭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