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佛教历史总论 >>

当代美国、日本“寒山热”原因探索(3)

分享到:

    归纳起来,“寒山热”在美国形成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点。首先,外表与行为上的相似。寒山子“或长廊徐行,叫唤快话,独言独笑”,[⑤]寒山子在诗中亦自云:“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为布裘缠。我语也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而《法丐》中的流浪者们,在他人眼中也同狂人无异。他们在深山中奔跑、蹦跳,以至狂喊狂叫,与寒山子实如出一辙。他们同样“布裘敝趾”,[⑥]佯狂似癫。只是凯鲁亚克赋予了寒山子一种并不属于他的品性——冷幽默,这本是“垮掉派”分支“冷派”的特色表情。从行为角度看,寒山子解脱了与尘俗世界的一切联系,独自一人生活在荒野之中、寒岩之上。所谓“一向寒岩坐,淹流三十年”。“垮掉的一代”同样也解除了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把自己放逐到大路之上、荒林之中。如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Onthe  Road  1957)就是以他浪迹四方的生活为素材的。从加利福尼亚到墨西哥,从纽约到丹佛,从洛杉机到旧金山,凯鲁亚克把这种行为方式称为“一种逃遁……对一切世俗观念的厌倦。”其次,精神上的相似。寒山子与“垮掉的一代”在精神上都倾向于原始主义,即把自身从社会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恢复原初本性,在禅坐中直见性命。“垮掉的一代”产生的原因之一便是由于现代美国工商业及机械文明对人的压抑与异化。他们对自我本性的寻找,对灵魂自主的呻唤热烈而惨切。为了心灵的自由和灵魂的安逸他们甘愿忍受贫穷、痛苦和困顿。而寒山,人如其名,已物我合一,再分不清它与我。寒山诗中所表现的诗人身处寒岩而心境平静泰然为“垮掉派”的探索提供了一条通向灵魂绝对自由的道路。也因此,随着“垮掉的一代”步入历史,“寒山热”亦趋于沉寂。再次,寒山子在其诗、闾丘胤的序言及凯鲁亚克的小说中都是以禅客即哲人形象出现的。但这一哲人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感可触可解的。正如阿兰·魏特斯所说,“我们喜欢这位禅圣是因为,这是第一次,圣人与智者的概念与形象并非不可及的遥远,他(寒山子)不是超人,而是彻头彻尾的人。”的确,寒山子虽被过誉为文殊菩萨的转世,但他的降落于人间的形象,却满足了“垮掉的一代”对大众英雄的渴望。
    “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在其中。”这首诗前四句似在写景,后四句则清楚表明寒山远非诗人的住处,实是他心境的投影。因此,寒山其实符号化了一个具有内省精神的人的他我,形单影只,疏离于社会是这个“我”的表象。在这个意义上寒山取得了同现代主义经典作品中一些经典符号同样的意味,如甲壳虫(卡夫卡《变形记》)、荒原狼(黑塞《荒原狼》)、马贡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它们都不只是具体的物象,而是一种心境或精神状态。只是,后三者意味着异化和孤独。寒山这一符号则不尽然,它具象化了诗人的自我拯救,表明了自我与环境、他我与自我的和谐。即,寒山这一形象、这一符号是永恒的,它是一种东方式的生命境界——物我同一,万象于心却了无忧烦。只有当这一意味着绝对的灵魂自由的符号——寒山得到传播与接受之后,东方式的生命境界才会得到西方的理解与追慕。这是“寒山热”背后的根本原因。
    注释:
    ①  ⑤  ⑥唐·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
    ②钟玲《寒山诗在远东及美国的流传》
    ③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④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