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宋元明清佛教史 >>

章太炎佛学思想略论(5)

分享到:


     三、章太炎对佛学思想的阐发

   章太炎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巨大贡献,其中就包括对佛学思想、佛教文化所作的大量阐发。他不仅从学理上对佛教哲学的许多基本观点作了新的发挥,而且还评判中国佛教流派、考辨佛教历史、呼吁佛教改革,为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复兴而奔走呼号。
   (一)阐发佛教学理
   与禅宗相比,法相宗有一套精密的理论体系和烦琐的逻辑方法,思辨色彩较强。这无疑是章太炎对法相宗的兴趣所在。章太炎以渊博的学识对法相宗的理论作了深入阐发,在本体论、阿赖耶识论等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需要指出的是,章太炎对佛理的阐述是与论述哲学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确切地说,他阐发的是佛教哲学。
   本体论是指哲学上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问题的根本范畴。无论是哲学家,还是宗教家,都把这个问题作为头等重要的问题来对待。章太炎说:“言哲学创宗教者,无不建立一物以为本体。”[5](P404)然而,建立本体并非易事,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很容易出现认识偏差。章太炎说:“自来哲学宗教诸师,其果于建立本体者,则于本体之中,复为之构画内容,较计差别。而不悟其所谓有者,乃适成遍计所执之有,于非有中起增益执,其本体即不成本体矣。”意思是说,以往的哲学家、宗教家都把“非有”看作为“有”,所认定的“本体”实际并非真正的“本体”。那么,宇宙世界的真正本体是什么呢?他说:“顾以为必有本体,名曰物如。”[5](P404)何谓“物如”?按照他的理解,“物如”就是“真如”。“真如”是佛教法相宗的一个重要范畴,与“唯识实性”具有同等意义,即一切现象之本质之谓。他在思想上认同了法相宗的观点,把“真如”视为宇宙万有的真正本体。这种本体具有普遍性:“五尘固幻有也,而必有其本体;法尘亦幻有也,宁得谓无本体?”[5](P405)
   章太炎如何理解“真如”呢?他解释说:“佛法虽称无我,只就藏识生灭说耳。其如来藏自性不变,即是佛性,即是真我,是实,是遍,是常。”[15](P4)这里说的“如来藏”即是“真如”。在他看来,“真如”具有实在性、普遍性、永恒性,没有任何事物可与它相并列。而且“真如”也没有形象,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用他的话来说是“无境界可言”[5](P487)。总之,无论是佛教所说的“真如”,还是章太炎提出的“真如”,都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的精神本体,处于虚无死寂的状态,与宇宙万有没有任何共同点。
   章太炎还对阿赖耶识作过深入阐发。他基本上接受了法相宗关于阿赖耶识的学说,同时也吸收其他学说予以参合,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在《建立宗教论》一文中是这样论述阿赖耶识的:
   种子识者,即阿赖耶。凡起心时,皆是意识,而非阿赖识。然此意识,要有种子;若无种子,当意识不起时,识已断灭,后时何能再起?……如是法喻,但可执是以说六识,不能执是以说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蜀黍聚。即此种种界中,有十二范畴相,有色空相,有三世相,乃至六识种子,皆在阿赖耶识中[5](P413-414)。
   又说:
   即此色空、自他、内外、能所、体用、一异、有无、生灭、断常、来去、因果,是阿赖耶了别所行之境。赖耶惟以自识见分,缘自识中一切种子以为相分。故其心不必现行,而其境可以常在。末那惟以自识见分,缘阿赖耶以为相分。即此相分,便执为我,或执为法,心不现行,境得常在,亦与阿赖耶识无异[5](P403)。
   这些解释大都依据法相宗《成唯实论》的本义,只是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成唯实论》着重说明阿赖耶识本性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而章太炎在这里则强调阿赖耶识即种子识,永恒执持产生世界一切事物的种子。与此同时,他又注意到印度与中国在历史传统和社会现状的不同,对佛经的理解不能生搬硬套,指出“原来印度社会和平,政治简淡,所以维摩诘的话,不过是度险谷,设医药,救饥馑几种慈善事业。到东方就不然,社会相争,政治压制,非常的猛烈”[14](P307)。国情的不同,自然导致人们对佛经体会的不同。基于这种认识,向好国学的章太炎把对佛学思想的阐发和诸子百家的研究结合起来,达到相互辅助的目的。他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以老庄解佛,一是以儒学解佛。
   章太炎对老庄之学评价甚高,认为老庄之学与佛学相通。他说:
   《大乘入楞伽经》唤作菩萨一阐提,经中明说:“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涅槃,毕竟不入。“像印度的文殊、普贤、维摩诘,中国的老聃、庄周,无一不是菩萨一阐提[14](P307)。
   他认为,庄子的《齐物论》对解读《成唯实论》尤其重要,指出“夫能上悟唯实,广利有情,域中故籍,莫善于《齐物论》”[16](P6)。他所写的《齐物论释》开宗明义地指出,庄子的《齐物论》与佛教都讲平等,具有共同的宗旨。他说:
   《齐物》者,一往平等之谈,详其实义,非独等视有情,无所优劣,盖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乃合《齐物》之义。次即《般若》所云字平等性,语平等性也。其文皆破名家之执,而亦蒹空见相,如是乃得荡然无阂[16](P4)。
   他认为其中的“真宰”与法相宗阿赖耶识具有相同的意义。他在上述引文之后解释说:
   此论真心生灭心也。绝待无对,则不得自知有我,故曰非彼无我。若本无我,虽有彼相,谁为能取,既无能取,故曰非我无所取。由斯以谈,彼我二觉,互为因果,曾无先后,足知彼我皆空,知空则近于智矣。假令纯空彼我,妄觉复依何处何者而生,故曰不知其所为使。由是推寻,必有真心为众生所公有,故曰若有真宰。真心既为众生公有,何缘彼我隔别,故曰不见其朕。详此所说,真宰即佛法中入来藏藏识。所谓朕者,彼我分际,见此分际者,即佛法中意根恒审思量执藏识以为我者也[16](P11-12)。
   在他看来,《齐物论》所说的“真宰”、“朕”与法相宗阿赖耶识、“意根恒审思量”具有同样的意义,用老庄解佛学才能真正揭示它的底蕴。
   此外,章太炎还把佛学与儒学相比附,把阿赖耶识等观念与《易经》中的乾、坤等范畴互相沟通,相提并论。他在《菿汉微言》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