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献 >> 大乘显教经典 >>

《法华玄义》的成就(10)

分享到:

   诸境相合的过程先由十二因缘合十如是开始,渐次扩展至五组。[37]

   (i) 第一组是十二因缘合十如是。

   (ii) 第二组是四谛分别合十如是、十二因缘。

   (iii) 第三组是二谛分别合十如是、十二因缘以及四谛。

   (iv) 第四组是三谛分别合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以及二谛。

   (v) 第五组是一谛分别合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二谛以及三谛。

   我们可以将大师这五种真理之境的排列看成是从上往下的倒数次序,一谛则位于底部。而每组中各类境合则呈循序扩展的态势,逐步将前一组的境都包括进去。最后以一谛境将所有诸境统摄在内而臻于究竟。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对现实的肯定,即将所有的真理范畴都统一于一实谛之下,皆是对一实相的各种特性的阐发而已。

   从以上的组合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境是如何用来作为诠释其它真理之境的。不同之境被不断地包含进来而丰富了其它诸境的含义,同时也为最后一组的一谛境作了铺垫。一谛境作为圆教的最高境界代表了成佛之境,而此佛境所显现的正是对万事万物包容综合的博大圆融的境界。其由上往下的模式使人们得以通达一谛境。其所形成的自上而下扩展的图形犹如一朵闭合的莲华,展现了真理深远的意境。而从下往上包容的图形则有如一朵盛开的莲华,呈现了实相宽广而无所不包的胸怀。

   ⑦照。

   “照”的概念的运用。在其对智妙的论述中,智顗将二十类智按照四教义划分为四组,并分别照了与之对应的诸境,谓:至理玄微,非智莫显。智能知所,非境不融。境既融妙,智亦称之。[38]

   这说明“照”乃是一种交互作用,说明同类智和同类境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同类智照同类境时,境的深度就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智也因境而成妙。如果我们将实相境界看作是沉默的语言,那么,智慧就能使之显发。 

  智顗首先采用二十智分别照诸境的方法使实相之境显发,即二十智分别照十如是境、四种十二因缘境、四种四谛境、二谛境、三谛境以及一谛境。

  二十智分别照了诸境的结果是境与智合,境转而形成与境相应的新的范畴的智。境转而形成的智乃被包括在境里,境智一体,故境妙智亦妙。证悟真理之境是修行的终极目的,而与教理相关之智则能帮助行者到达目的地。然而,在智顗看来,对真理的不同认知层次导致智亦有粗妙之分,而对境的深浅不同的认知则源于个人所获智之粗妙不同。粗妙不同之智决定了契入真理之境的深浅,同时,深浅不同之境也决定了智的粗妙。在这里,智的粗妙取决于智和境是否能融合为一体。如果境转而被包括在智里,那么,此境即妙,智随之亦妙。智顗便是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下讨论智与境之间展转相照的。 

   这类新范畴的智又可以进一步照了五种真理之境,[39]如下表所示:

  (1)四种四谛智
       ↓
    十法界十如是境、四种十二因缘境

  (2)七种二智
       ↓
    十法界十如是境、四种十二因缘境、四种四谛境

  (3)五种三智
         ↓
    十法界十如是境、四种十二因缘境、四种四谛境、七种二谛境

  (4)一如实智
        ↓
    佛界十如性相、不思议十二因缘、无作四谛、五种真谛、五种中道第一义谛

  (5)无谛无说
        ↓
    十法界之十如是、不思议十二因缘灭、四种不生不生、真谛无言说、中道非生死非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