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关怀 >> 生命关怀 >>

人间佛教的现代生命关怀

分享到:

   摘要:人间佛教的思想,由近代高僧太虚大师率先提出,是即世而出世、即人成佛的一种思想与修行体系,反映了佛教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将自身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命运紧相连的积极入世情怀。生命关怀是推行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关怀社会的重要方面。佛教认为使生命处于和谐平衡,合理发展的状态,才能开发潜能,创造价值,实现并超越自我,利己的同时利人,为社会文明,人类进步,作出应有贡献。“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徒的“出世”是在世间完成的,他们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过程中,不仅净化著个人的身心,同时也在造福、净化著社会。佛教所谈的生命,指的是世间一切众生,人类与众生平等的原则基础之上担负著保护众生的神圣职责。人间佛教的现代生命关怀包括对生命自身(人的身心、其他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人类与众生)所生存的环境的关怀。笔者在阐释人间佛教内涵的基础上,从佛教的生命含义及生死观、人间佛教对现代人类生命的关怀、对现代其他生命的关怀、对现代生命的生存环境的关怀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解读人间佛教的现代社会关怀的生命关怀层面。
  关键字:人间佛教 现代 生命 关怀
  人间佛教的思想,由近代高僧太虚大师率先提出,是即世而出世、即人成佛的一种思想与修行体系。随著时代的进步,佛教界人士不断探索佛教文化的新形式,不断赋予佛教新的文化内涵,以最适合的形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佛教离不开人间,人间需要佛教。太虚大师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提出了人间佛教的宗旨:“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1]这其中包含著人间佛教对现代生命的关怀。
  一、佛教的生命含义及生死观
  在佛教的研究视阈内,生命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生命是什么?如何理解生命?佛教所讲的生命,从广义上讲指六道众生,甚至是十界中除佛以外的其他九界都属众生界。从狭义上说主要指人。“人是宗教发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2]佛教的存在和发展也离不开人,“释伽牟尼创立佛教,乃肇始于对现实人生的思考”[3]只不过“佛教以人为目的,却恰恰采取了反对人的手段”。[4]佛教讲的解脱是人的解脱。尤其是中国佛教,在传统文化积极入世、关爱他人思想的影响下拥有丰富的生命关爱思想。本文的生命内涵以人为主体也兼及其它八界。
  生命是人间最根本的存在形式,生命不能离开人间而生存,把佛法落实在生命关怀中,是本文的人间佛教应有之义。佛教的生命关怀从一切生命体到森林植物,再到一切山山水水、一石一木,包括那些无生命的自然界,都在保护之列。
  人间佛教的生命关怀思想建立在佛教的生死观基础之上。佛教认为,天地万物从众因缘而有,有聚集则有离散,皆属无常;众生的身心由“地水火风”四人与“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有生必有死,这也是自然规律;正因无常,死也就不是永断,恰恰蕴育著新生,只是时空、形态不同而已,如佛教说的六道轮回,既然诸法因缘而生,变化无常,其中就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存在,只是众生误执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
  佛教对死亡的基本观念是,人不只是有一“生”,而是有无数回圈之“生”,而“死”即是这种轮回不已之“生”的仲介。由生而至死,又由死而至生,这是世俗人难以摆脱的命运,只有一心向佛,从认识到现象界的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渐次看破宇宙万物尽虚空,最后才会悟解真如的永恒,超脱生死轮回,进入佛界。佛教根据众生生前善恶行为的不同而有六道轮回。“道”是指众生轮回往来的确定路途。人生的死,就是人们在这六种不同的生存空间轮回的仲介和环节。六道轮回由下而上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和天,在这六道中的就是众生,超出六道就是佛。其中前三道为三恶道,后三道为三善道。众生在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修善的随福业而上升,作恶的随罪业而下堕,如此上升下堕,这道死去,转生那道;那道死去,又转生另一道。这样生生延续,世世升沉,在轮回中流转,除非进入佛界,否则永无尽期。
  佛教认为,生皆苦。佛教对于人生的总的看法可归结为一个“苦”字。佛教关于人生痛苦的说法有很多种,最典型的是贪、嗔、痴“三毒攻心”之苦和“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阿含经》中佛陀在说苦圣谛时列举了这八苦,《清净道论·说根谛品》据经言,对以上八苦一一进行了描述。[5]
  在佛教看来,一切生命体都是由五蕴所指的色、受、想、行、识五个方面组成的,其中,“色” 属于物质方面,指物理的或生理现象,“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方面,包括情感、理性、心理、思维等精神现象。佛教所说人身二十二根中有“苦根”,苦乃人天生所难免。
  在佛教看来,无论从自然生理过程还是社会生活来看,现实人生都是痛苦的,整个人生就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一般人将因缘幻化之五蕴身视为实有,执著于有我,而不能免于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患。生命可分为生理上的生命和精神上的或心理上的生命。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各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佛教认为,无论是哪一层面的生命都是苦的。
  佛教虽把人生定性为苦,引导人们走出世道路,但并不鄙视生命、厌恶人生,对生命反而相当珍惜,认为“人身难得,万劫不复”。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值得留恋,引导人们走出世的道路,并为人们提供了解脱之路。而人界在六道轮回中有一个特殊的地方一一只有人才可以向四圣转化。这赋予了人以崇高的使命,承担了最重要的角色,人既是解脱的主体,又是解脱的对象。“今后佛教应多注意现生的问题,不应专向死后的问题上探讨。过去佛教曾被帝王以鬼神祸福作愚民的工具,今后则应该用为研究宇宙人生真相以指导世界人类向上发达而进步。总之、佛教的教理,是应该有适合现阶段思潮底新形态不能执死方以医变症。”[6]
  二、人间佛教对现代人类生命的关怀
  人间佛教对现代人类生命的关怀,思考的是人对自我的关怀与对其他人的关怀,亦或说佛教的自我关怀与社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