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关怀 >> 生命关怀 >>

人间佛教的现代生命关怀(3)

分享到:

  佛教从“善”出发,提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佛教以人心之“大慈大悲”为其生命关怀的基本准则,一切佛法以慈悲心福佑众生。大乘佛教把慈悲放在第一位。所谓慈悲,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拔众生于苦难,合在一起,就是说要救度众生。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以其慈悲胸怀关爱包括人在内的所有众生。它宣扬“西方净土”,提倡尊重、珍惜生命,认为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力,都是平等的生命个体,应当受到尊重。
  人间佛教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在对其他生命的关怀方面,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做法。自然界各生命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著多种生命,它们通过一条条食物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各种生命构成自然界“物质回圈”的一个个的环节,使所有物种得以在回圈中长期生存。任何生命个体都是作为食物链的一个环节,被下一个环节所取食,从而使大自然的物质得以回圈利用。然而,人类自身利益与自然界所有的生命相互依赖、联合协调的良性物质转化运动中存在著矛盾,自然界本来并不根据人的利益而运转。人如果意识不到这点,误以为万物皆备于我,人类同样会陷于盲目和自我封闭、自我毁灭的境地。如果不以悲心和责任来救护众生,人将会为此付出代价甚至自我毁灭。
  另外佛教的素食与放生的主张,也体现了佛教对所有生命体的尊重与关怀。如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慈悲情怀,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素食对于保护动物的多样性的意义显而易见,没有什么能够比素食更能改善人的健康和增加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机会了。
  佛教的生命关怀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仅是对其他生命的珍惜与重视,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关爱,这对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起到了唤醒和警戒的作用。
  四、人间佛教对现代生命的生存环境的关怀
  现代生命的生存环境包括生命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间佛教关怀自然环境,提出“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9]的主张。佛将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当成是我们身体的一部份来看待,当成是自己的家来看待。因此,爱护自然环境,不但要对动物要爱护,对植物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存环境,都要善加的保护。佛教宣扬广泛的众生平等,不仅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也是平等的。尤其是众生与无情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应当说,这是对自然界生物和无生物尊严的确认,是对自然界的敬重、悲切和摄护”[10],这是人间佛教对现代生命生存环境关怀的一种表达。
  佛教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认为世间万象互为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是一种和合互生的关系。从佛教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出发,佛教自然地倾向保护森林、绿地、保护水源等等。《佛说业报差别经》记载:“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为十?一者,以其杀生业故,令诸外报大地卤碱卤,药草无力;二者,以其偷盗业故,感外霜雪,蝗虫毒害等,令世饥馑;三者,以其邪淫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四者,以其妄语业故,感诸外物皆悉臭秽……”由此看来,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劣,与人心息息相关,依缘起观点来看,如果人人能奉行十善,互助互信,自利利他,尊重生命,爱护自然,共同为我们居住的环境贡献心力,必能创造出身心清净的家园。
  儒、释、道三教有“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之说。佛教认为,人的贪心、慎怒心和愚痴心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根源。人们贪欲过重,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与心灵的不安。在佛法中,贪欲是指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心生的欲望,慎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的憎恨,愚痴是指愚味无知,不明事理。我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无数的文明,而自身对自然的贪欲无度、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却导致了生存家园的危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毁掉了不会再来,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失去了不会再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别的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1]现代社会,以科学技术为主导、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内容的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人片面地把自然当作外在于人的物质对象来征服和役使,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威胁。世界银行的一项测算表明,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GDP的8%左右,环境污染使中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准高7%。因此,佛教认为,人心需要不断的闻法修行而得到净化,环境更需要人们不断的治理与维护而得到美化。这一方面,僧侣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修学佛法,注重内心的清净、平和,同样注重外在环境的清静、庄严,以整洁、协调的自然之态来妆点寺院,既净化了自己,也美化了环境,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人间佛教认为,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心,这一思想信仰对于扼制人们对生态环境掠夺性的破坏,净化人心、美化环境、建设人间净土、客观上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人心的净化,心灵的环境尤其重要,自觉反省自己的内心,使心灵得到净化,不是苦修,而是超越,用心感受生活,去感觉生活的真实自在。它既是内心的净化,也是外境的净化。这是佛教戒律的根本。从自心起菩萨行,感召同类。以行为因,结净土果。行行彻果,果果该因,而皆不离于心。太虚谓此“融行归心”:“种种众生来生其国,皆由佛之因行所感。由佛感成,故成佛国。……行十善摄受一十善业人天,十善业盛故即得佛土净。佛土净故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道,不说刚强苦切之言,故说法净。法净则智净,智净则心净,心净则德净,即转众生蚀、劫蚀、见浊、命浊、烦恼浊为五净也。融行归心,一切唯心。净心为因,净土为果,净众生心得佛土净。”[12]
  人间佛教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要依赖大乘佛教的菩萨心与菩萨。在人间现实生活中,发心学佛,从自我身心的净化开始,减轻欲望,待人真诚,慈悲为怀,不仅会养成平和心态,有益自己心灵的健康,也会有利于减少与他人的对立,扩及群体与社会。佛教宣导人自身要培养宽容的品格。宽容既是与人相处和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剂培养自己性情平和善良的良药。心境平和善良不仅会给人的精神和身体带来双重的调节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还会有益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中所发的“心力”应是来自菩提心,藉以改造自心的浊秽,外在形成良善的习惯行为,将个人与组织团体的集体力量整合,深入社会的关怀,积聚众人的良善,自然能改善社会风气,创造祥和乐善的人生。同时,秉持佛法的根本原则,顺应时代的思潮,普及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