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其他比较 >>

利生法师:弗洛伊德思想与佛教瑜伽学派之比较

分享到:

  利生法师:弗洛伊德思想与佛教瑜伽学派之比较

  叔本华和尼采之后,哲学的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主体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对人的存在意义、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责任感和关注。由此,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诞生了旋风的弗洛伊德及其学说——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是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他的潜意识学说被人认为不亚于哥伦布当年发现了新大陆,这是心理领域的新大陆。更有人把弗洛伊德的理论价值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提并论。虽然后来,弗洛伊德的思想遭到了各种非议,但就整体来讲,他的理论已经被作为一种基本架构,后期的理论只是在此基础上的补充与修正,这点在精神分析学派中尤为如此。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引人入胜的就是潜意识学说,潜意识说使得西方人第一次真正自觉到人类心理最深处的秘密,意义确实重大。

  当今世界是以西方文化作为主流与显学,在心理学领域同样如此,现代心理学其实质就是西方心理学。一谈到心理学,人们想到的就是西方的那些心理大师、西方的各种心理流派。不过如果我们放弃一点文化上的西方主义论,稍微认真研究一下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可能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比如在古老的佛教思想中就蕴含了大量的心理理论,有些理论即使从现在的角度审视都是非常超前的,甚至有些部分至今西方心理学可能还未真正触及。下面就佛教唯识学心理理论与弗洛伊德思想做点比较。

  通常人们认为精神就是我们可以经验到的意识现象,比如感觉、知觉、思维、各种情绪等。弗洛伊德作为一名精神病医生,通过长期实际临床工作与思考,发现人的精神结构其实异常复杂,在我们可以经验的意识后面还有一个庞大、神秘的世界,这就是潜意识。大致来讲他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大部分:潜意识、前意识、与意识。在晚年弗又提出人格结构说,同样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两者在理论上有重叠之处,其中本我即潜意识,意识等同自我,而超我则是后期的新理论。

  1、本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潜意识)是我们无法感受、经验的精神领域,它包含了人类的原始冲动,生物之本能(在弗看来其中最为主要是就是性力,称之为力比多),另外还包括攻击欲。潜意识是心理的能量之源,遵循快乐、释放原则。

  2、超我:超我是弗后期提出的概念,它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是道德化的自我,不同的人随其文化的不同,所以各自的超我内涵会所不同。超我体现了人的道德自律,这是人理性的反映。它对自我起到监督作用。

  3、自我:属于意识范畴,是我们可以经验的部分。它是在现实生活的训练下逐渐形成的‘我’,对内调节管理本我的冲动,对外感受现实,处理自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按照‘现实原则’确定是否满足本我的冲动。同时他也受超我的感召与支配,处理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能量巨大,超出人们想象,潜意识与意识的比例就像冰山,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一角,而真正的主体部分(潜意识)则暗藏在水下。潜意识内的本能、欲望时时想要释放以得到满足,但是意识由于受现实与超我的限制、监督,对潜意识本能采取控制、压抑,那些被压抑的能量则又回到潜意识领域。人的心理结构的三部分永远处在矛盾、冲突、循环之中。精神疾病就是在这种冲突过程中,各方比例失调所导致的。晚年的弗洛伊德提出在人类的潜意识中还蕴藏了自我毁灭的本能,这可能是由于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性抱失望的原因。在弗的理论中由于强调本我的作用,所以使得西方人重新反思理性主义,从哲学角度而言弗的理论也是对叔本华、尼采等非理性主义的延续。使得人们重新思考人性的本质问题。弗洛伊德的理论后来被大量运用在各个学科领域中,曾经风靡一时。

  佛教唯识学其成熟的理论大致诞生于公元4世纪左右,比弗洛伊德早了整整一千多年。在其理论中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学内容。这里只是选取唯识学关于心理结构等部分与弗氏略做比较。唯识学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四大部分,总计有八个识(识相当于心、或者精神)。

  1、前五识部分: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个,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其中眼识接收色彩的信息、耳识接收声音信息、舌识接收味觉信息、鼻识接收气味信息、身识接收触觉信息。如果用西方心理学概念对应,五识也即是五种感觉认识。

  2、第六识部分:第六识也称为意识,其实现代汉语中的意识概念就是源自佛教。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前五识接收进来的信息进行再加工--认识--判断,包含了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可以经验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的意识或自我概念基本上可以与之对应。

  3、第七识部分:唯识学称之为末那识,这是音译,其含义是执著。末那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执著自我,它是人类各种不良欲念的根源,但它作用非常微细顽固,人无法经验到它,处于潜意识的层面。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潜意识中蕴藏的能量主要是性力,而唯识学则认为是末那识的作用,也就是对自我的执著,这点两者有所不同。

  4、第八识部分:唯识学称为阿赖耶识,其意义是收藏。阿赖耶识也是我们无法经验到的,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或潜意识其实就相当于此。第八识的作用一方面暗含了第七识的我执作用,另外还收藏各种由前七识在活动的过程中所留下的潜能与信息,第八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一样含藏了大量的冲动与本能欲望。

   在介绍了唯识学的心理结构后,还需简单介绍一下唯识学的‘种子理论’。唯识认为,我们的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在活动的时候会留下一些相应的能量与信息,这就是种子(佛教也称为业力或潜在烦恼),这些能量产生以后就统统进入第八识领域,被其收藏,等到后续的心理活动时,如果有相应的外在刺激,这些能力就会复活,由此产生新的心理活动(西方心理学虽然已经发现了潜意识的存在,但是对心理在活动活动过程中会留下潜能与痕迹似乎还没认识,而这点恰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