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宗教对话 >>

《法华经》与宗教间的对话(5)

分享到:

 

2、参见田丸德善、星川启慈、山梨有希子《众神的和解——21世纪的宗教对话》(春秋社,2000)86页。

 

3、与本稿相关的拙论有:菅野博史“《法华经》的包容主义与宗教宽容”(《世界宗教研究》增刊、总第100期、2004.12,第62-70页)。日语的原文请参见《东洋学术研究》第43卷第2号、2004.12,110-126页。英译请参见“Inclusivism and Religious Tolerance in the Lotus Sūtra," in: The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15,2005, pp.43-57。

 

4、参见T no. 262, 9.5c10-11。关于这段经文的解释,请参见拙论《〈法华经〉方便品的诸法实相的原意》(《什么是一念三千》46-60页、第三文明社、1992)。

 

5、参见拙论“《法华经》的现代意义”(李四龙、周学农主编《哲学、宗教与人文》所收,商务印书馆,2004.12,第639-649页)。关于日语的原文,参考“《法华经》的现代意义”(《从法华经思想史学佛教》第27-47页、大藏出版、2003)。英译请参见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Lotus Sūtra," in: The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14, 2004, pp.95-111。

 

6、参考西谷幸介《宗教对话与原教旨主义的克服——关于宗教伦理的讨论》(新教出版社、2004),特别是第二章《排他主义、包括主义和多元主义的类型论的模糊性》。西谷幸介认为,作为宗教的类型论,比之希克的假说,乔治·林德贝克的“认知—命题型”、“体验—表达型”、“文化—言语型”的假说,更为有效。请参见George A. Lindbeck, The Nature of Doctrine——Religion and Theology in a Postliberal Age (Kentuc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84)。日译请参见乔治·林德贝克的《教理的本质》(田丸德善监修、星川启慈、山梨有希子译,约旦社,2003)。另参考星川启慈《宗教对话中的“教理”问题》(星川启慈、山梨有希子编《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对话》第148页、大正大学出版会、2004)。

 

7、请参见《智顗与吉藏的法华经观之比较》(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华林》2,2002.1,pp.161-169)。日语的原文请参见《智顗与吉藏的法华经观比较——智顗真是法华至上主义者吗?》(《平井俊荣博士古稀纪念论文集·三论教学与佛教诸思想》155-170页、春秋社、2000)。英译请参见“A Comparison of Zhiyi's and Jizang's Views of the Lotus Sutra: Did Zhiyi, after all, Advocate a 'Lotus Absolutism'?" in: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Year 1999, 2000, pp.125-147。

 

8、请参见拙论《〈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的实践及其在中国和日本的接受情况》(《世界宗教研究》增刊、总第87期、2002.3,pp.15-22)。日语的原文请参见《〈法华经〉的实践思想——常不轻菩萨的礼拜行》(《从法华经思想史学佛教》190-206页,同上书)。英译请参见“The Practice of Bodhisattva Never Disparaging in the Lotus Sūtra and its Reception i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12, 2002, pp. 10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