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陈那逻辑理论探析(5)

分享到:

     在我人用「烟」这个语言记号来指称眼前的烟的具体脉络里,「烟」字藉由非烟物的遮除而应用至该烟,使听者知道,该物“具有”非烟物的遮除,该物不是火、水等非烟物,而就是烟。[16]同理,在藉烟这个推论记号来推知彼山有火的范例里,因法烟藉由无火处的遮除(参见前引文)---因而依概念增


--------------------------------------------------------------------------------

15. 陈那于《集量论.遮诠品》提出其遮诠理论,该品之部份英译详 Hayes 1988: 252-308。Hayes 已强调声量和比量二者的平行性。日本学者桂绍隆(Katsura 1991: 139 )也说,「于是,遮诠理论在陈那处成为含括推论知与声量知的一种概念知理论。易言之,陈那试图主张,由于推论记号与语言记号以相同的方式---亦即,他者的排除(anyapoha)---运作,推论知与声量知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16. 对正理派学者而言,「烟」字指称的对象是具有烟共相或为烟共相所限定的烟,同样地---毕竟「非烟物的遮除」与「烟共相」相应---遮诠论者也可以说,「烟」字指称的对象概念地或增益地“具有”非烟物的遮除,它不是非烟,而是烟。

 

 

页39
 陈那逻辑理论探析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七期(2002.07)
 

益,有烟的彼山“具有”无火处的遮除---以使人知道,彼山并非无火处,彼山其实有火。以相应但较易懂的方式来推演:

 (1)彼山有烟。
 因第一相
 
 (2)烟不发生于无火处。
 因第三相
 
 (3)彼山有不发生于无火处者。
 由(1)、(2)
 
 (4)彼山不是无火处。
 由(3)
 
∴(5)彼山有火。
 由(4)
 

     这样的理解方式颇嫌麻烦,它当然不是推论者意识流中的显明的意向内容。但是,这种对推论过程之否定面向的阐析,却可能揭示陈那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质。依笔者之见,陈那思想可说是反本质论或解实体论的(de-substantialistic)。[17]他否定了共相的实在性,以共相无非思惟虚妄构画的结果。进一步说,他也可能否定烟与火或任何因法与宗法间的本质连系。同理,因明论式里的彼山与火之间并没有任何本质连系可言,而诸如声音与无常性这样的实体与属性关系也无非是概念分别的产物。语言有其昧惑性格。哲学家可能基于「羊」字可意指种种个别的羊一事实,认定羊共相的存在,认为我人是因为在羊处见到羊共相,才知道以「羊」来指称该羊。同理,推论的运作也可能使人误以因法与宗法间,乃至有法与法之间具有某种本质的连系。对治这种误解的药方,在于提醒人们,所谓的「因宗不相离关系」主要意谓「因法遮除无宗法者」一事实,而所谓「宗有法具有宗法」也不过是表陈「宗有法不是无宗法者」而已。一如遮诠理论的情况,否定的理解方式相当程度地消解了言语与思惟的本质主义倾向。

     此外,陈那在讨论其遮诠理论时表示:[18]

由于在某些情况字词并无法表诠无限的事类,我人不需要要求说,某一字词须应用至同品事类的每一个。但是只要未见到该字词被应用至任何一个异品,我人即可说,该字词并不指称异品事类(虽说后者也是无限的)。


--------------------------------------------------------------------------------

17. 详笔者另文(2001: 25-6)。

18. 笔者译自 Hayes (1988: 297-8)的英译文,并略作修改。

 

 

页40
 陈那逻辑理论探析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七期(2002.07)
 

     桂绍隆教授(Katsura 1991: 140)认为,由于陈那以推论活动和语言表达并无根本差异,他一定也以相似的方式理解比量理论的遍满关系。也就是说,陈那并不会要求推论者必须确实建立肯定的不相离关系(如,有烟处必定有火),而是只要我人在宗异品处从未见过因法(如,无火处未尝见有烟),则不相离关系已然成立。陈那相当清楚,在很多情况完全归纳是不可能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为何陈那着重自否定义、遮除义来论列问题。[19]我们可以说,同喻体所显示的不相离关系的普遍肯定面向,其实一般仅是“虚拟的”,确定不相离关系的关键还是在于因第三相或异喻体的相关考虑。

     从先前有关「声是无常,所闻性故」论式的讨论可看出,上述的否定进路有严重的缺陷,盖因我人并不能只从「凡不是黑色的都不是乌鸦」的前提,合理地推断「那(只乌鸦)是黑色的」。不过,这也只说明单单因第一相与第三相的具足是不够的,在「异品遍无性」之外,我人仍须确定「同品定有性」。陈那的遮诠理论以否定性进路为主,肯定性进路为辅,我们可以相应地设想,他的比量理论也类似,以否定性的因第三相为主,肯定性的因第二相为辅,唯两者都不可或缺。[20]至于同喻(与它所显示的肯定面向)和异喻(与它所显示的否定面向),也基于很不同的理由而各有其价值:前者确保同品之定有因法,并反映出人们一般的普遍肯定的思惟方式;后者除了有助于消解思惟增益外,还能在完全归纳不可能的前提下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

 

五、陈那理论的逻辑性格

     尽管陈那可能是第一位清楚把握因宗不相离关系的印度逻辑学家,由于这关系的审定需要剔除宗有法,陈那的理论可能使人误以如下的论式为正确的:

宗:单孔类动物(如鸭嘴兽)是胎生的,


--------------------------------------------------------------------------------

19. 当然,如陈那本人暗示的,「凡无火处都无烟」之类的否定性完全归纳也不可能。除了先前提到的反本质论考虑以外,我们可以说,陈那的逻辑理论欠缺实质的严密性。

20. 如果本节论述的观点大抵正确的话,它们将可支持我们在上一节对因第二相意义的论定。由于不相离关系之肯定面向的价值与通俗性,陈那时或以「唯于同品有性」义理解因第二相,而因为陈那实际主张以否定方式确认该不相离关系,「唯于同品有性」并无实际作用,是而「于同品定有性」义才是陈那对因第二相的主要理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