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因三要(7)
时间:2009-04-11 10:44来源:缘起作者:证严法师 点击:
所以,不管出家或在俗,法原本是正的,只是人心偏向于末,真正安心于正道的人,绝对没有末法的行径。
开启内心深处的明灯
对于我的师父——上印下顺导师的话,我是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全心一志奉持,以师父为我内心深处的明灯。你们若能真正了解我出家到现在的这段心路历程,就能明白我所承传的师教,就是这句话「为佛教,为众生,我将这句话尊为我的人生宗旨。今天的慈济,就是始于这句「为佛教,为众生」的启蒙深因,这不就是「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吗?我拳拳奉事,时刻不敢违离师父的教示,这就是我的宗法——敬师如佛,认为师父开示「为佛教,为众生」的话,就是我终生奉行的佛法。
「千里之路,始于初步」,最初的步伐若走得不稳,恐怕会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遗憾!因此大家须警惕戒慎,好好自爱,既然要修行,就要从最根本的「尊师重道」做起。
学佛须求正知正见
学佛、修净土,不能离开「孝」这个最根本的条件,除了以孝为宗、以孝为戒外,还要学习「奉事师长」。
学佛之基在重孝尊师
《论语》中有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做人、求学,应从重视孝道,并由遵守「弟」与「子」的礼节做起。父母生我们一生一世的身命,师长却成就我们千秋万世的慧命——《法华经》的「方便品」中,舍利弗所说偈:「佛口所生子」,意思是说父母生养我们的是血肉身躯,佛陀则以「口」宣法度众,成就众生慧命,师长亦是如此;师长是我们慧命的孕育者,所谓「千里之路,始于初步」——几千里的道路,必定要从第一步开始;学习也是如此,不管多高深的学问,还是源于师长的启蒙。所以,平常待人处事或求学,必定要时刻抱持谦让、恭敬的心。
莲池大师曾说:「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师长之德重于乾坤,所以弟子奉事师长不敢轻慢。」佛教公案中,有佛陀为求法而「舍全身,求半偈」的故事;佛陀《本生经》里亦有很多类似这种舍身求法,为法忘躯的实例;又如「腰石负舂以继祖」的惠能大师,在学佛求道的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他的生活几乎都是在柴房、磨坊里度过,每天舂米、砍柴,任劳任怨地做各种粗活。普通人修行到「任劳」容易,但要做到「任怨」就比较困难了!后来他继承了禅宗六祖之位,实实在在是由自身的德行修习而来,可谓是「重道」的模范。
此外,也有为了求法而「投火聚以证菩提」的公案,如《华严经》中「入法界品」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曾经参访一位观火入道的觉悟者,隔火向他请法,这位善知识说:「你既然要求法、问法,却不敢经过这个火坑,哪有办法求得法呢?」于是善财童子便纵身投火。这些都是亲身力行证得菩提的实例。
现在学佛的人,有些只是自我修学而不能身体力行化导众生;真正尊师重道的要法,除了自我修德外,更要锻炼勇猛、坚定、精进的心,以身体力行利益众生。经中舍利弗曾说:「终身奉道,非报师恩。」也就是说,即使一生一世守在法里,尚不足以报答如来之恩,一定要「行菩萨道」,才能真正报如来之恩。
以清净面貌建立新人生
很多事情让我感触良深!曾经有一位在歌厅演唱的年轻小姐,由其姊姊和一位委员陪同来看我,她第一次见到我,便痛哭流涕,之后我回花莲时,她也跟着回到精舍住了几天。
过去的她,在舞台上被许多人捧得很红,海内外到处作秀。她身处五光十色纸醉金迷的娱乐场所里,样样精通;来到精舍后,她感悟过去的日子实在是颠倒迷茫的人生——在精舍里,每个人抱着虔诚的心,无所求地为人群奉献,这种毫无掩饰的人性「真」与「诚」的情感流露,让她非常感动!
以前的她,完全不能体会佛陀所说的「人生之苦」,直到参与慈济志工的服务后,看到医院许多真切的无常、苦难示现,这些苦、空、无常,让她了解人生苦谛,也开始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她深感自己应该及时舍弃过去之非,从未来之是。于是毅然发心喜舍一百万元整捐作慈济基金:但她告诉我目前手头不方便,因为过去赚钱虽然很容易,可是在抽烟、打牌中,却也轻易地把钱就花光了。我告诉她:「只要有这分善心,可以慢慢来。」但她回答我:「不能慢!人生无常,今天我还有能力时,就得赶快做!」结果她回到台北后,便立刻将景美的一间店面卖掉,并把这笔善款送到本会。
从那时起她每天都来体会慈济精神。她努力改掉过去傲慢的态度与生活习气,诚恳地待人处事;她的改变,让周遭的人也一起感受到她的亲切、真诚与美丽——过去她虽然打扮得花枝招展,艳丽夺目,穿着最新流行的服饰,却得不到人们真正的喜爱;而最近两、三个月来,她卸掉浓妆、换上朴素的衣饰,时时刻刻带着亲切的微笑,反而带给大家亲切和真诚的感受。后来她的同事和她一起来看我,并为她作见证:「我很感动,也很惊讶!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她转变?由于好奇,所以特地来见师父。」
事隔不久,她又来看我。她伸出手说:「师父,您看看我的手!我深深记得到精舍交善款时,师父的眼睛曾仔细地注视我的指甲,虽然师父没有作任何评语,但我心里明白,这就是我虚浮的一面。所以回家后,我马上将指甲剪短,把指甲油抹掉。」
这就是尊师,也是重道!我并没有训示她任何话,可是她认为师父的眼神就是教导的方针。所以她在言语动作中用心观察,以尊重、信受的态度来奉行师训,精进实践菩萨道。
佛法并非只能从师父在讲台上的开示中获得,像这位小姐即是因为透过自己的省悟,更进一步亲身力行与修持,心、行时时刻刻不离教法,才能逐渐让人感动、敬服!所以,学佛不仅用耳朵听,还要用心观察,为人师者的一举一动,时时都在教导弟子。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时时奉守师教,就是时时行道。
耳闻目视莫非教育
耳之所闻,目之所视,无不是教育,但仍需慎重的判别所听所见的事。莲池大师说:「应知出世投师,须求正见。」我们一定要谨慎选择良师,求得正见。要如何选择良师呢?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说我们不能只看一个人的外在言语动作,就断定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应该仔细观察一个人行动后面的动机、目的,长期观察其言行,甚至看他独处时能否守规如仪?因为大部份的人在公共场所都能自我约束警惕,但在自我独处时便会松懈下来,因此「君子慎其独」,君子在独处时会更加谨慎小心自己的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