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文学综论 >>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10)

分享到:

(一)、《禅学与唐宋诗学》杜松柏,台北,黎明出版社,1967,初版。

此书总论禅学对唐宋诗歌创作与理论批评上的影响。成书甚早,应是海峡两岸最早专论唐宋诗学与禅学的专著,可谓开风气之先,且是约四十万言的皇皇巨作。

书中在禅学对诗歌创作影响部分,(a)以作者身分是禅师或在家文人,分为“以诗寓禅”专明禅师的诗作;及“以禅入诗”诗人的禅诗,这两大类禅诗来分析其内容旨趣。这二大类分法,常被后继研究者所采用。(b)从历史脉络中,寻找禅与诗合流的理由与轨迹,例如禅理与诗理的融合关系;参禅与学诗间的相通性,以及禅宗宗派与诗学宗派的关系,并指出中国诗坛之分宗派始自宋的江西诗派,而江西诗派的成立乃受禅宗宗派观念的影响。

在讨论禅学对诗学理论及批评上的影响,及诗论的流变史,由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袁氏三兄弟,逮清的袁枚诸家论诗与禅的关系,一一皆做分析评论。例如以“空有”相待来阐释司空图将二十四品分为十二组的立意;在评论诸家之后,又引石头希迁“参同契”中的理论,以“明暗交参论诗学”来总评各诗家论诗评诗的角度,而予定位。

总而言之,全书主旨指出禅学使唐宋之诗开拓了高玄的意境,而尤影响了诗评诗论的方法与理论。在禅与唐宋诗学相涉的大范围大主题上,丰富地诠释了“禅是诗家切玉刀”的内涵特色。而所引古籍资料之多,更可见对原典文献用力之勤。凡此种种对后继研究者都有良好的引导性与启发性。

(二)、《禅与诗》杜松柏,台北,弘道出版社,1980,初版。

本书以诠释唐宋禅师的“颂古诗”(案:作者解释“颂古诗”:是禅师以诗寓禅,将禅宗公案、语录、古则等,以诗的形式,发明前人的玄理奥义,自己的体察受用。)全书以禅师与公案为线索,分为三十五个单元。总共分析了数十个难解的公案,及百多首颂古诗。可以看出主要针对颂古诗中的禅宗思想内容加以诠释,偏重于宗教性上的理解。虽然杜教授不是以近年来流行的由西洋哲学中的理论或方法,用某一架构或理论来做系统性诠释,但以其渊博的禅学知识,运用传统引经据典的解释方式,此书仍非常具有入门指引解读公案的功用。

由六○年代末期到八○年代初期关注此领域的研究者很少,除了台大的巴壶天教授曾有些随笔散文式的论述外,严谨的学术研究杜松柏先生独领风骚了。这个时期由于社会上有圣严法师、巴壶天、南怀谨等先生提倡禅宗研究,台湾社会开始有了研究禅学的风气,而此时期杜教授禅与诗研究的方向重点也是从历史脉络中厘清禅与诗的交涉,以及诠释禅诗(不论是禅师或文人)中所含的禅意禅趣为主。这也是开拓一个学门研究的基础工作吧!

(三)、《严羽及其诗论之研究》黄景进,台北,文史哲出版,1986,初版。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公认的宋代最重要的诗话,影响明清两代诗论极为深远,可说是研究宋以后诗论的枢纽。历来讨论其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文字,不论在黄教授的专书之前或之后,都不乏其人。然依敝人所见,能将严羽“以禅喻诗”的内容、价值、问题阐释的最为明晰透彻,而见解卓越的则为黄教授的《严羽及其诗论之研究》。

此书论述严羽“以禅喻诗”的重点约有下列数点:

(1)指出严羽的确可以称为是宋人“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所有以禅喻诗的观点都被他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将宋人以禅喻诗的特色做了一次完整而美妙的展现。且使“以禅喻诗”的观点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影响明清两代诗论的观点极为深远。

(2)严羽以禅喻诗重点强调在“妙悟”,所谓“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宋人以禅喻诗通常只提到“悟”,似没人提到“妙悟”,因此以“妙悟”言诗,可能始于严羽。而严羽则可能受到当时提倡“看话禅”的临济宗大师大慧宗杲的影响。

(3)但是,什么是“妙悟”呢?禅宗的“妙悟”,如何能被借用到诗学上来呢?黄教授一一论述之外,并指出应关照到《沧浪诗话》中的“兴趣说”(所谓: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及诗有“别材别趣”的观点来理解。“妙悟”在诗的创作上究竟指涉什么状态?简单地说,兴趣就是一种直接触发、且具有特定特殊美感性质的情味,比起别的语言,诗所呈显的内容情味是非常特别的,所以称为“别材别趣”。(文中并指出“别材”“别趣”虽是两个名称,其实是就一件事勉强分成两段来说。)而“妙悟”就是指能捕捉“别材别趣”呈显出“兴趣”意境的创作过程。所以说“妙悟”的提出就是要解决诗歌创作的基本问题,“妙悟”的特性也就是诗歌创作的特性。所谓的“妙悟”,就是在作诗的触发过程,没有经过理路思惟的程序,而是直接面对事物即能具有穿透事物更深本质的能力,也就是“直觉的创造”或“直观的表现”。

(4)提出“以禅喻诗”,是以禅者悟道的方式─“妙悟”,来比喻诗人作诗的过程中,诗兴的产生,应是来自于直觉的创造。两者的相通性,皆为“不涉思惟,不涉理路”。

(5)了解“妙悟”的意涵,就可以了解严羽将唐诗划分为三级,然后以佛家宗派果乘作对比性的概念,来品评高下的标准。也就是说严羽以是否是“妙悟”得来的诗为标准,来衡量诗人诗作的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