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文学综论 >>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6)

分享到:

(5)可谓一本全面性有深度的“西游记概论”。为研读西游记必备的入门导引。

(四)、《余国藩西游记论集》余国藩着、李奭学译,台北,联经,1989。

综观此书:

(1)利用西洋批评观念中亚里士多德提倡的“有机结构说”的观点,就西游记全书的“叙事结构”与“河流母型”的角度,来分析判定争议不休的西游记第九回问题。换言之,对版本学的问题,佐以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解决。这是一种新的诠释手法。

(2)以西洋史诗的观念来评论《西游记》中插诗的作用与地位。认为西游记中的插诗,是全书行文的一部分,是西游记全文的“基本叙事结构”的一环,是和散文紧密配合。认为西游记中的插诗,具有史诗的格局。

(3)(a)驳斥胡适的观点,认为应该用寓言的角度来理解西游记的内容。以西游记为一本富有创造性和宗教启发性的书。将西游记的内容比喻为宗教性的“朝圣行”,认为其叙事模式分为:放逐、游历、回返三部曲,而其目的:救赎。

(b)又进一步分析外在的“朝圣行”,和内在的“朝心行”,其实是互为表里二合一的两条路线。

(c)但这宗教性的朝圣行,并不曾有系统的阐释某教某派教义,而是具有三教归一的思想特色。

(4)认为要认识五圣间的关系,必先细索西行取经的宗教意义,由修善根积功果的角度来诠释五圣间的关系。但事实上多侧重于诠释玄奘与悟空二者的关系。

(5)解析书中五行、炼内丹术语与三藏三徒之间的关系。余教授对道教有相当深入的理解,不但能指出西游记中的一些诗偈是脱胎自道藏的某本道经,对内丹术语也相当有研究。因此他能处理西游记中有关道教的部分,这是一般学者较困难之处。

(6)一针见血地提出关乎教理与创作技巧的大问题。

余教授自己提出:“小说中的宗教意义,如何与充斥全书的讽寓和幽默相提并论?”的问题。并从中国禅宗惠能所开展的南禅精神中的“当头棒喝”、“呵佛骂祖”等风格特质来诠释。认为《西游记》以貌似狂禅的轻狂叙写来达到“佛门传心法”的目的,运用反讽技巧,南禅破执外相的精神,暗示“我心即佛”的最高旨意。这是余教授一个独具慧眼的诠释。

除了有关西游记的论文研究之外,余教授更以十三年的工夫,用英语完成皇皇四卷的《全本西游记译注》,被评为“骨肉俱全”当代最好的英译本。

(五)、《西游记人物研究》张静二,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初版。

全书重点在:

(1)指出“五行生克”关乎西游记全书的基础架构。是作者据以整合全书使全书(a)条理分明。(b)有思惟上的基础。(c)西游人物获个性上的指标。

(2)全书运用人类学的启蒙仪式(分离、转变、返回三部曲),以及神话学中“死亡”与“复生”的原型,来一一的分析小说情节及人物。对五圣均有精辟入微的性格、形象及内在意涵的诠释。尤其历来对龙马鲜有论及,本书着墨不少。

(3)由(2)的角度加以诠释,而归纳出此书是一本“人格塑造、成长”小说。没有从宗教性的角度来诠释主旨。

(4)对“心猿意马”一词,由关乎“全书的架构”的观点来予诠释,深具创作。

(5)分析悟空毕生追求为“人”的错综复杂心态,认为可称为“孙悟空情绪”,可谓见解独到。

本书每个课题的论述,都能先总评在此课题上已有的研究成果论点的得失,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谓迭有创见。作者所诠释的每个角度,可谓都是创造性的诠释,深富意义。由于多从人类学的角度诠释人物及情节,对书中的宗教性未着墨论述之,是可惜处。

(六)、《西游记人物的文字与绣像造形--以李卓吾批评《西游记》为主》彭锦华,辅大中文硕,1992年。

论文重点在:

(1)发现绣像与文本互动关系有研究价值。

(2)讨论绣像与文本间的关系。

(a)讨论绣像在创作思惟与创作技巧上与文本的关系。

(b)讨论绣像与文本之间,即造形艺术与文学之间,是否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抑或仍有不能尽合之处?

(3)以神话思惟与经验思惟两种模式的交替运用来分析西游记中主角人物的塑形及修道历程。以直叙性的形象思惟来分析西游记对山川、文物、场景等盛服矜装的艺术形象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