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文学综论 >>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15)

分享到:

(二)本研究所搜集的书中,博士论文共有八本,其中已出版的有三本;硕士论文共有十九本,有四本出版。在已出版的专书中,台湾学者有十一本(含博硕士论文七本);而大陆学者有十本,至于大陆学者在台湾已出版的则只有三人五本(孙昌武三本,陈允吉一本、朱庆之一本)。另外英译中的只有一本,日译中的则有二本。合计博硕士论文及出版专书,约共四十本专书。由本研究搜集年限,定于1949年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其间有关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的专书,实在不多,而其在坊间流通数相形下又更少了。

(三)以学位论文完成的时间,或专书的出版时间来看,则可以发现台湾地区有研究佛教文学的著作,在一九八○年以前是非常稀少,一九八○以后迄今则逐渐增多。至于大陆则明显的集中在九○年代以后,八○年代似乎以孙昌武为独秀了。

(四)至于为何研究者那么少呢?这如果放在整个台湾佛学研究的大格局来理解,就较易明白。蓝吉富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人的佛教研究》中,蓝教授在分析国内佛学的学术研究环境后指出,至少在未来二十年内,台湾的佛教研究界仍然会是学术界的“少数民族”。此外在其所列有关佛教的主要研究领域中,指出属于佛教思想或哲学领域者为最多,其次是研佛教史,再来是佛教美术。其他则为较难明确分类了。由其分类可以知道佛教文学研究在佛学研究中是居于非常不明显的状况了。再者,蓝教授指出佛学研究者的主要专著,大多出版于一九七○年之后,对应这大趋势,也可知佛教文学研究也是自一九七○年后才较有著作出现。

(五)如果再深入分析研究人数会发现台湾持续在佛教文学领域作研究者,实际上是更少。因为硕士毕业后,未必会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而有些学者专家,在写了一、两本与佛教文学有关的论著后,就把研究兴趣转至其他领域,甚或一开始中国佛教文学只是相关的研究领域而已,因此持续在中国佛教文学领域中做研究的学者是相当少。

(六)纵观当代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状况,可以发现在各研究领域上,有很多著作是具有开拓性质的。由于如此,所以在研究方法上比较偏重于从历史脉络中去爬梳文献,或考证文献,因为这是基本的工夫。但有时会流于作描述性的说明,而忽略了从多方面的研究角度来凸显主题的多重深层结构和关系网路。也比较会做宏观式的研究,涵盖面极广,却较概括的论述。但是无论如何,发现新领域、新研究专题这样的眼光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因此而使后继者有了依循的方向,也是功不可没。

然而也可发现,逐渐有些微观式的专题论著出现,研究方法,也渐能援引文学理论、美学理论,乃至人类学、神话学、或社会学的知识来从各门学科做交叉性整体性的研究。

 

二、前瞻

(一)未来研究,除了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佛教的研究外,现代的佛教文学创作品,也是值得研究的领域。

(二)余国藩教授曾说佛教这一大传统,和中国文学史的关系,曲折离奇,错综复杂,显非三言两语可以敷衍了事,有赖系统性的历史研究才解得开。至今我们只有一本日本学者著作的非全面性的《中国佛教文学史》。期待一本新的中国佛教文学史,也是学者可以努力的方向。

(三)陈允吉教授曾指出研究佛教与文学的关系,要注意佛教对文学的题材、形象、情节、语言、及创作思想的影响,亦即抓住这两者的内部联系。这可说是提出了研究的思考要点。而其指出佛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八个途径:(注12)

(1)佛的时空观念、生死观念和世界图式的影响;

(2)大乘佛教的认识论和哲理思辨的影响;

(3)佛经的行文结构与文学体制的影响;

(4)佛经故事和佛经寓言的影响;

(5)佛传文学和佛教叙事诗的影响;

(6)佛教人物和古印度神话人物的影响;

(7)佛教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影响;

(8)佛经翻译文字的语言风格产生的影响。

也是可以提供我们研究的范畴与方向。

 

六、附录

 

敦煌学与佛学的研究:

《敦煌孝道文学研究》郑阿财,文大中研博。

《敦煌讲经变文笺》谢春聘,政大中研硕。

《敦煌变文“太子成道经”“八相变”“破魔变”“降魔变”与佛经比较研究》金泰宽,政大中研硕,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