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文学综论 >>

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介(9)

分享到:

有关观音的本事研究,包括观音的意义、历史、种类、性别,及信仰研究有几篇零星的论文及专书。至于文学作品中的观音研究,目前知道的约分两类:

(一)、西游记中的观音研究

在前面所谈到的西游记研究概况中,除余国藩先生的书之外,其余书中多少都有讨论观音菩萨的形象。有从神话学“智慧老人”原型来诠释观音,也有从神圣化到世俗化、神性化到人性化、母性象征等观点来诠释观音在西游记中的形象,都颇有可观。

(二)、《鱼篮观音研究》高桢霙,文大中文硕,1992。

专就鱼篮观音这一造型的来源、传说、文学内容等来研究。由上所述可知,文学中观音的研究应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Ⅳ、泛论

(一)、《唐人小说中的佛道思想》王义良,高师院国研硕,1977年。

以小说中佛教思想为研究专题的,个人只搜集到此论文。论文中有关唐人小说中的佛教思想,指出有(1)因果轮回思想。(2)福善罪恶的报应思想。(3)众生一律平等观。(4)命定的宿缘论。(5)诸行无常的厌世思想。在讨论小说中的佛家思想,作者没有注意到应讨论佛家思想本来面目,唐代社会盛行的佛家思想,与在小说中变了形的思想其间的关连差异,并放在唐代历史文化的大架构下来讨论何以佛家思想在唐人小说中会有如此改变或表现?例如将佛教的众生平等,认为是小说中表现对感情婚姻追求自由平等及追求男女社会地位平等的思想基础,这二者之间的论证跳接太快,难以令人信服。又如所谓的宿命观,应讨论佛家的业力论。宿命观是中国思想固有一部分所谓“死生有命”也,不必待于佛教。且佛家对命运的看法非用宿命所能涵盖。又如佛教三法印之一的“诸行无常”径自解释为“厌世观”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二)、《佛教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释永祥,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初版。

此书是作者1987年毕业于文大印度文化研究所的硕士论文。是一本鸟瞰式的论述,触及的研究主题很广,全书的几个要点为:(1)探讨中国小说中所展现的佛教思想。(2)指出中国古典小说中,有某些明显脱胎于佛经的故事。(3)探讨变文、话本与佛经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关系。综观此书,作者做了基础的资料搜集及分析论述的工作,由于论述主题庞大,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B.有关佛教与诗歌的研究

I、佛教与唐诗

(一)、佛教对自南北朝以来(尤其是唐宋)的诗歌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台湾学术界有关这方面的单篇论文甚多,但以专书形式来探讨的,个人只搜集到二本博士论文,且都是论述唐代的。一是《唐代诗歌与佛家思想》(黎金刚,师大国研博,1970);一是《唐代诗人与佛教关系之研究─兼论唐诗中的佛教语汇意象》(蔡荣婷,政大中研所博,1992)。这两本论文基本上都属于对问题进行初步处理探讨的阶段。然前者的观点在许多探讨唐代诗歌的书或单篇论文中多少都已有谈及,并且有很多细致精微的讨论,因此较有新意。而后者关于“唐诗中佛教语汇意象”运用文学理论及语言分析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则是仍有很大的空间。

(二)、《唐诗中的佛教思想》陈允吉,台北,商鼎出版,1993,初版。

此书在大陆出版时书名是《唐音佛教辨思录》,并于1992年获得大陆方面“第二届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全书是由作者先后发表的有关唐代诗人(如王维、杜甫、白居易、韩愈、柳禹锡、李贺等)与诗歌的单篇论文组成。

由于作者注重纵深的专题开发,通过丰富的实证材料,把时代与社会因素和作家的生命特质,与文学涵养美学思想等加以综合观察,而有新的诠释角度与观点,提供许多见解独到的思考进路与学术成果,非常具有开创性。例如在〈王维“雪中芭蕉”寓意蠡测一文〉中,能以“雪中芭蕉”图必含有某种象征意念的思想进路去探索,而援引丰富的内典外典资料,层层抽丝剥茧地从各方面来考证论述,最后归纳“雪中芭蕉”的寓意,乃在寄“人身空虚”的佛教思想。可谓历来首次对“雪中芭蕉”的寓意,作明确的诠释。

又如《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这个研究角度本身就非常新颖,能够从韩愈爱好观赏寺庙壁画,发现寺庙壁画的美感对他诗歌风格产生的影响。

又如《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歌〉故事的构成》,能够觉察到〈欢喜国王缘〉变文对〈长恨歌〉故事架构的可能影响而加以研究,本身就是新的研究角度。虽然,对于此篇本人觉得立论稍嫌薄弱,不是很赞同。但类似此种新的思考进路、新的诠释角度,都需要渊博的学识,灵敏的慧思才有可能办到。因此本书实在是具有启发性,并能开拓研究视野的好书。

Ⅱ、禅与诗

在佛教与诗歌关涉的大范围内,尤以禅与诗的关系最密切,影响最深远,台湾地区的专书研究有一些,而近几年来大陆学者的研究也相当多。但某些大陆学者的观点把禅宗当成一种意识形态,认为是提供个人面临无法解决现实上矛盾时,在想像中保持精神自由或完满的一种逃避式的精神安慰;而文学也承担着同样的作用。这样的诠释观点,由于个人不太能认同,因此暂不讨论。另外,由于手边所搜集的著作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尚祈方家见谅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