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四十二章经(22)

分享到:


  所以,我们除了要真诚用心去探究佛理外,还要发菩提心,也就是大道心:追随佛陀的足迹,脚踏实地去实行,真正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担起救世的事业,这才是真正发菩提心。不过,很少有人愿意脚踏实地负起如来家业,所以说「发菩提心难」。

  「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纵然发了菩提心,但是要达到「无修无证」的境界却很难。「无修无证」即「无我相」的境界,人人佛性平等,学佛一定先要去除「我相」,真修实学,才能逐步地进入无修无证的境界。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这一章完全讲「心念」。心若能时时依教奉行,就是近佛;心若离道,就离佛很远了。所以,这里指的距离并不是有形的,而是论心,心若时时持戒,就与佛很接近。

  「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佛陀说:真正的佛弟子虽然离我数千里之远,只要他能时时忆念、实行我的教法,将来一定能得道证果。

  「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如果常在佛的左右、时时见到佛,却不能顺从佛的教诫,还是不能得道。

  多年前,我讲了一部《药师经》,隔年,有一位家庭主妇,她只是听到我在录音带里所讲的「在家五戒」,虽然她没有见过我,但是从那天开始,她就持守清净戒,直到今年(六十八年)来参加打佛七,在这五、六年漫长的时间里,她持戒不断。

  这位善女人是一位很平凡的家庭妇女,但是她光听录音带便能持戒坚定,使我非常感动。虽然她离我很远,不过,这部经的要义已深深印入她的心坎里,她说过去她很少听法,而这部《药师经》使她获益匪浅,所以虔心依教奉行;她也觉得师父时时在她面前。

  所以学佛者必须听法、思惟并且实行,才能得道。修道就像走路一样,只要方向正确,走久了终能到达目的地;如果不走,路永远是那么的遥远。

  佛教有一则公案——佛陀时代有两位比丘结伴要到舍卫国谒见佛陀。他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之后,感到非常口渴。正好他们来到一口井水边,其中一位比丘赶紧汲水,一饮而尽;另外一位比丘看到水里有虫就不喝水。

  那位喝水的比丘问他:「你不是也很口渴吗?为什么现在有了水却不喝呢?」不饮水的比丘回答:「世尊曾经制戒,教我们不可饮用有虫的水。所以,我要奉持佛戒。」

  其实,佛要我们不饮用有虫的水,有双重意义:一是顾虑到卫生,喝不干净的水对身体有害。二是水中若有虫,喝了等于杀生,所以,佛禁止比丘饮用有虫的水。

  不过,那位饮水比丘又再度劝说:「路途还很遥远!你如果不喝水会渴死,那就见不到佛了。」

  不饮水的比丘回答:「我宁愿丧失生命,也不愿破坏佛陀的教诫。」他就这样渴死了。

  由于持戒,不饮水的比丘往生之后,灵魂便转生到忉利天,具足天人的庄严身形。当天晚上,他立即到了佛的处所。他先向佛顶礼,然后听闻佛法,当下证得「法眼净」;法眼净就是证了真谛的道理。而那位饮水比丘,再经过两天的跋涉才到佛处。

  佛虽然知道这两位比丘结伴而来,以及中途所发生的事,却故意问饮水比丘:「你从何处来?可有同伴?」饮水比丘便据实地向佛禀告之前所发生的经过。

  佛陀说:「你没有守持戒律,根本没有见到我!你的同修(结伴的比丘),已经先你而见到我了!」可见,学佛一定要守戒重道;若是放纵轻道、不守戒律,就会离佛很远。修行者不可不留心!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灭

  「佛问沙门:人伞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伞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问弟子:「你知道人的生命有多长吗?」

  弟子回答:「大概在数日间吧!」

  佛说:「你还不了解『生命无常』的道理。」

  佛又问另外一位弟子:「人命在几间?」

  弟子回答:「在一顿饭的时间。」

  佛说:「你对无常的道理,还没有透彻了解。」

  佛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这位弟子回答:「人命在『呼吸间』。当一口气呼出去,如果不再吸进来、气断了,生命就已结束。」

  佛陀欢喜地说:「很好!我所说的无常之理,你已经了解了。」

  这一章,佛警惕世人,生命是很无常短暂的,只在一呼、一吸之间而已!有呼吸时,是有生命的人;如果一口气出不来,生命便结束了。

  所以我们要把握时间、爱惜生命;要运用有限的生命,做应做的事、行当行的路。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能多行一步;如果一口气断了,修道的路就遥遥无期。我们在六道中轮回,倘若一念无明生起,而与佛法断了缘,将来要「会遇佛道」必定困难重重。

  我们乘过去生所造的业,感受今生的依、正二报——环境、身相各自不同的果报;而「本识」的种子就存在我们心意中,「舍此投彼」就是依这些种子,这是永远存在的。凡夫含藏着这些种子,佛也是不离这个本性,但是佛已转识成智,不再堕入轮回二二界六道众生则在其中「生根发芽」轮回生死,众生依本识种子而有一期期的寿命,所以身体不是坚固不变异的,身体既不坚固,时间也极有限,尤其分分秒秒不断在消逝,因此要好好把握时间,莫让无常而短暂的生命空过,要用心精进。

  在此举一则公案!

  古时西域有一位国王,他不相信佛法的教理。有一天,他问一位祖师说:「我看到外道修种种的苦行,尚且不能断除淫心;而你们这些出家人在四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如意的情况下,叉怎能断欲念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