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24)
时间:2009-04-11 11:02来源:缘起作者:证严法师 点击: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行道贵在心行,若只是在表面上装模作样或是心不坚固,是没有用的。「沙门行道,无如磨牛。」佛弟子既然发心修行,应该要脚踏实地、专心一志地向道精进!行道若是不用心,就像终日在磨坊里推着石磨绕转的牛一样。古时候的碾米坊有很大的磨石,人无力推动又没有电力,所以借用牛力来推动它。磨牛一天在磨坊内绕了几百圈、用尽了体力,只知道一直磨、一直磨,却不知道自己在磨什么?
学道也是一样,如果每天只是以「身形」在拜佛、念佛,心却不虔诚、不专一,这对心的修养一点也没有帮助。行道若只是这样,就和那头推着石磨的牛没有两样。
「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学道人若是不用心修行,就如同进入一座宝山,却不懂得挖掘里面的宝藏,实在很可惜!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若能用心去实行,就不用去在意哪里有法会、什么是消灾?真正要修行的人,不必执着「一天要拜佛、诵经几个钟头才行」的念头;而是要真正实行教法,只要有这一分诚敬之心,也等于是时时刻刻处在拜佛、念佛中。我们的心和佛心合而为一,这就是敬佛;能依教奉行,就是真正在实行佛陀的教法。
我们身为佛的弟子,传承佛陀的教法,应该真正继承佛陀的精神;佛陀示现人间,为了佛教,付出了多么辛苦的心血啊!看看过去的祖师大德,他们抱着何等的精神,继承佛陀的志向而译经作论,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要教化未来的众生,一一洗除六道众生心中的毛病,使大家得到清净安乐。让佛陀的精神能够万世流传在人间,这是过去祖师大德作论译经的目的。
我们今天读经阅论,要依照经中的教法去实行,精进不退;如此,「身心平行道即隆」。希望每个人都能自我警惕,用自己的「德」去感化别人。所以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你的道德修养够,自然会得到他人的赞叹与追随。因此,不要认为不差一个人——他「黑」,我也跟着一起「黑」,这是害己又害人啊!而且会成为教中的罪人,那就太可惜了。
曾有一位香港的居士告诉我说:「我时常接到从台湾寄来的佛教刊物,里面有许多篇章写得很感人。我当时就想:写这些篇章的人,一定是文学素养俱佳的修行人。」因此在他的心目中,很敬仰那几位作者。
有一次他来台湾,在一家素食馆巧遇某份刊物的发行人。那天,这位发行人正好宴请一些作者,就顺便向他介绍了四、五位。然后,这位居士静静地坐着冷眼旁观,看到他们的言行举止后,内心感到很失望!他们又抽烟又喝酒,谈吐也不检点。而他们在刊物上所发表的文章,内容多数是在提倡佛法的威仪、精神和检讨佛弟子的言行;但是写归写,自己的行为却是一点也不知检省。
这样是不是很可悲呢?他们只是用文字来装饰自己,真正的学德却不够!因此那位居士看了,觉得这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所以,他为佛教感到很伤心。
连一位居士看了这种情形都会感到难过了,何况是出家人,大家怎能不用心呢?所以,凡事都要由自身做起;就像一朵清净莲花般,长在污泥中却不受到污染,这才是真正清净的修道者。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这一章,佛陀教修学者要直心念道。「夫为道者」四句,形容学佛修行的人就像一头驮负重物的牛,走在坎坷难行的淤泥路上。平时驮着重物走在平坦的路上就已经很辛苦了,更何况是崎岖泥泞的道路呢?由于战战兢兢、疲倦不已!所以丝毫不敢左右张望。
「出离淤泥,乃可苏息。」等到走过这段淤泥路之后,才能够稍微休息一下。只要看过牛拉车的人都知道,车轮如果陷入淤泥中,一定要就着车行的力道,才能顺势拖出来;如果动作稍微迟缓一点,整个车轮又会陷入烂泥中。
人生的路也一样,是那么地崎岖不平。修行人走在不平坦的路上,尤其周围又充满了各种世俗情欲的诱引,如果不把「欲心之门」谨慎地关好,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身为佛陀的出家弟子,是荷担如来家业的人,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是信徒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做错了,信徒也会跟着错;而教法更是差毫厘、失千里,疏忽不得!所以,修行一定要非常谨慎,要保持忍辱负重的精神,努力精进。无论肩上荷担的责任是多么沉重都不要畏惧,在恶劣的环境中,更要有坚定勇猛的精神,奋勇向前,直到烦恼断尽的时候,才能稍作休息。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学道人要观察情欲比淤泥路更加可怕。淤泥能使车轮深陷,情欲则会使修行人道心堕落。车轮陷下去,只要几个人合力一推,就可继续上路;一旦陷入情欲,就如掉落万丈深渊般,很难自拔。因此,学道人要慎防情欲。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我们若能直心学道,自然不会陷入情欲中,也就能避免造业承受苦果了。
例如佛陀在世时,有一次他外出应供,弟子阿难有事没能跟上,只好独自托钵。这时,阿难记起佛陀的教诫:不可到女人出卖色相的地方。
但是他又想行方等慈,因为托钵是为了让信徒有机会种福田。那些出卖色相的女人很可怜,她们过去生种了不好的因,今生才会遭受堕入红尘火坑的果报,现在如果再不让她们植福,未来不是更没有出离的因缘吗?于是,阿难生起慈悲心,决定到那些声色场所去托钵。
途中因为口渴而走到一处井水边,正好有个女子在汲水,阿难就向那名女子乞一碗水喝,喝完随即离去。
这名女子就是摩登伽女,她看到呵难的仪表庄严,不由自主地生起爱慕心。回家之后,日思夜想,阿难的影子一直在她的脑中盘旋,于是就请求母亲设法让她嫁给阿难。